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中药材振兴的“药方”在哪儿?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02 06:05 大字

制图/张雁

蕴藏总量全国第一,但缺乏像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一样的拳头品牌

□本报记者 樊邦平

随着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相继实施,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作为中药大省,四川站在了中药产业大发展的风口浪尖,但受品种退化、品牌不响等因素制约,四川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现实掣肘。为四川中药寻找一剂振兴的“药方”,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9月23日,在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暨2017国际中药健康产业 (成都)博览会上,四川中药材产业振兴的话题再次成为会议热点,与会专家纷纷给出“药方”。

优势

四川省中药材资源有500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的中药品种占有量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数量也是全国第一

劣势

四川中药材发展仍面临着药品种类多、名牌少等现实难题,尤其缺乏像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一样的拳头品牌

出路

为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生产种植业产值200亿元,四川省将从品质提升、生产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打响川药品牌

一个现实 药品种类多 知名品牌少

彭州敖平,川芎的主产区,进入金秋,成片的川芎已栽种下地,九、十月份是川芎生长的关键所在,雨水过多、气温过高都会影响到川芎的生长。

“今年川芎行情虽然不及去年,但和往年相比,收购价还是有望超过每公斤15.5元,综合计算下来,赚头也不小。”9月22日,药农李淮山一边整理着田土,一边告诉记者,今年全镇农户种植川芎的积极性较高,扩种面积较大,他家今年种植的面积高于去年。李淮山不是个案,在敖平,家家户户种川芎几乎已成为常态。

“川芎能有效缓解心血管压力,从前它曾是成都黄包车师傅们必带的药物。”提起川芎,彭州市敖平镇农工办主任邓武自豪不已,他特别举例,著名的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就是川芎。

敖平镇是川芎道地产区,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产量6000吨至8000吨,均居全国第一,2016年敖平川芎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还荣获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邓武坦言,虽然川芎在业内名头很响,但距家喻户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川省的中药材资源有5000多种,占全国的39%,其中植物药有4600多种,占我国中药资源的50%,中药材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中药品种占有量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数量也是全国第一,但四川中药材发展仍面临着药品种类多、名牌少等现实难题,尤其缺乏像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一样的拳头品牌。”省农业厅经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中药材的资源大省,四川如何以积淀丰富的历史经验为依托,着眼未来,走出一条更具价值的‘四川路径\’?最近几年来,全省中药材界正在不断努力。”在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中药材产业已被确定为四川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16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是277万亩,产量84.4万吨,产值达到127.4亿元。过去几年,四川省农业厅在抓安全有机道地中药材的基地建设、中药材的采收和商业化的处理、中药材电子商务信息建设等方面花了大力气,而中药材基地建设被放在重中之重,2010年以来,全省已经建设了24个一万亩示范区。

两个案例 大做中药文章 闯开致富新路

尽管在国内市场中,川药缺乏品牌,缺乏知名度,但近年来四川省各地纷纷开展探索,并寻求突破,如今效果已经开始呈现。

彭州抓住川芎这张中药老招牌,开始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实现年产值突破1.4亿元,敖平镇从事川芎种植、销售的农户达8000余户。

“在敖平,我们设置了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商标使用门槛,要求从事川芎销售的单位统一质量标准和包装,并通过川芎产业论坛、投资洽谈、商贸交流等提升知名度;为更好地服务农户,服务产地,推进敖平的‘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从2014年起,敖平镇政府就开始与知名药材电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9月23日,彭州市副市长徐苒鑫介绍,目前当地正联合电商企业打造中药材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基地、道地药材初加工项目,并将建设符合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川芎粗加工片场和建设占地7000平方米,涵盖中药材信息、种植技术、订单管理、加工服务、仓储、监测、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基地。

与彭州相同,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石渠县也抓住了中药材发展的大好机会,实现了全县产业的升级。

“石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面积最大和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产业单一、发展受限,由此带来的贫困成为百姓之痛。如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答案在本地的特色优势资源上。”9月23日,石渠县县长罗林告诉记者,石渠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全县已查明的药用动植物有271种之多,既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又有羌活、知母、独一味、红景天、大黄等大宗药材,各类药材分布面广、品种品质上乘、产量可观,在甘孜州乃至四川省均占有重要份额。

大做中药文章,大搞中药材产业,石渠由此找到出路。

“以前,农牧民眼中只有贵重的虫草,贝母都很少采集,其他有价值的药材更成了草原上的‘装饰\’。农牧民把收集到的虫草转手贩卖,没有加工、没有品牌,附加值极低。像这种结构单一、转化深度不够、供应链条短的原始交易,成为了制约石渠县中药材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瓶颈。”罗林告诉记者,去年该县引入专业公司,建立药材产业基地,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并借助互联网,拓展了药材销路。

未来,石渠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交易机制,建立大型交易平台,让过去“私底下”的药材交易场公开化、透明化。“打通供应链只是第一步。”罗林说,要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下一步石渠将重点开展药材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并研究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产品品牌建设机制,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由原料优势供应型向域内品牌、国家级品牌升级。

三个路径

重品质优生产拓市场打响川药品牌

品牌不响是四川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除此之外,川药还面临着品种退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中药产业越来越受关注的当下,要实现川药的提档升级,必须打出组合拳。

今年五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药材生产种植业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6%。《规划》明确,四川省将从品质提升,生产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全面打响川药品牌,做大川药产业。

未来,四川省将切实提升中药材生产种植数量与品质,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经济,建立健全中药材保护体系,加快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建成并运行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和15种濒危稀缺川产道地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养)培育基地,重点突破濒危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此外,四川省还将调整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科学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重点推进20—30种川产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新增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50个,辐射面积140万亩,鼓励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跨地区、跨省(市)经营,以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共建共享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种植物联网模式,推行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种植,推广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药大规模种植(养殖)信息化技术,建立四川省中药溯源信息平台。

最后,四川省还将推进本地优势产业外向发展,建立中医药健康贸易与服务平台,重点实现与国内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川产优质产品“走出去”;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川产道地药材申请地理标志和专用标志使用,力争新增3个以上川产道地药材地理标志,启动川产道地药材道地性认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建设以川产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以四川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著名商标生产企业为核心,将企业名牌驱动和区域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培养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

“此外,还应加强政策扶持。”涂建华认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财政的资金导向和激励作用,特别是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投入,抓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机会,加强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支持,如此才能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国医堂馆专委会四川分会会长刘臧秦则认为,发展四川中药产业,一方面要推动药材种植和加工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下游产业的扶持,以更高的要求对接产地,严格把控品质关。

“好药材卖不到好价钱,好药材卖不出去,这是目前我国中药材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四川也存在类似的例子。”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分会会长万跃宁认为,中药材的供给侧改革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介入,四川还可以进一步做好中药材质量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使种药的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新闻推荐

合作共赢发展现代农业 第八届菜博会将于11月1日举行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彭州30万亩“菜-稻-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0月17日,成都商报记者从第八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以下简称“第八届菜博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八届菜博会将于11月...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