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饿出精神□ 黄皮夫

河池日报 2017-07-10 16:12 大字
 

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一日三餐已不再是人们整天操心的事情。饿的感觉已离人们远去,大家正满怀信心、精神抖擞地走上小康之路。这时候拿“饿”字来做文章,岂不是不合时宜、无话找话么?

饥饿不是病,但很难受。不过饿久了,人体得不到需要的营养,也会生出病来,严重的会丢掉性命。古往今来,遭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现在非洲每年都有不少人饿死。东晋诗人陶渊明对饥饿有切肤之痛,他在诗中写道:“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诗圣杜甫的境况也很凄惨。“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最后,小儿子竟然饿死,为人父的他愧恨难当,“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不由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人穷志不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受“嗟来之食”,不接受权贵馈赠。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仰天长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孔子给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同学下了这样的评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贫穷饥饿不可怕,怕的是一个人没有精神,没有志气。

生在当今稳定和谐的中国,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我们是幸运的。即使还有一些角落暂时贫困,但我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再过两三年,全国就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永远告别贫困。

肚子填饱了,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不然,有时饭吃饱了,还“饿”其他。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有次吃完晚饭后带他上街去玩,走过糕点店门口,他闹着要买面包。我说,刚吃完饭,你又饿了?他说,饭不饿了,饿面包。令人啼笑皆非。有个以前的学生偶到市里出差,晚上八九点打电话说,老大爷,饿了。我说,你还没吃饭吗?他说,饭是吃了,但饿酒。这些只是生活中的玩笑,摆出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有一种人,吃饱了饭还“饿”着的那些东西非常危险。“饱暖思淫欲”,“淫欲”令人意志消沉,丧失进取心。有些身居官位的人,欲壑难填,越陷越深,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走向毁灭……

物质生活满足以后,我们还有必要“饿”么?在下觉得有必要!现在生活好了,许多人吃出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于是不少人痛定思痛,亡羊补牢,通过节食甚至不吃,以“饿”调理治病。这种方法的体验与结果,各位当事人自有其切身体会,我不想多作讨论,只想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虽然物质丰富,但我们也不该放开肚皮大吃大喝,这样对身体不好。即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早已看透了这个道理。古人云:“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有一定的饥寒体验,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对他的健康成长有利。“晚食以当肉”,人有了饥饿感,吃什么东西都甜,就是素菜也吃出荤菜的感觉。现代人天天如过节一般,常常撑圆肚子,面对满桌山珍海味,也提不起食欲,只是机械地往嘴里塞。没有节制地狂吃猛喝,吃出了许多毛病。留些饥饿感,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做事。

在意识形态上,我们也主张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观念感觉到“饿”,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充实,“饿”促使你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形容一个人痴迷迫切地学习知识,常用“如饥似渴”这个成语。对新知识感到“饿”,进而用功汲取,这种态度值得点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身体到观念,只有经常保持“饥饿感”,人才活出精神,才会产生不断前行进取的动力。

新闻推荐

巡回法庭进社区 当庭宣判毒品案件

本报讯(记者晨迪)为大力营造全民禁毒的社会氛围,提高广大群众的拒毒意识,预防和减少毒品违法犯罪,日前,彭州市人民法院将法庭搬到了彭州天彭镇朝阳中路社区,现场审理并判决了彭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