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成都首开全国先河 严格生态责任追究 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成都晚报 2016-10-08 00:00 大字

在锦城湖2号湖区的北入口处,立有一块2.4米高的界标,上面写着: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这是成都利用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要靠制度保障。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同时,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等多个方面强调要强化绿色发展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

立法划出“生态红线”

划定城镇发展边界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共设置了上百块界标。也就是说,沿成都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内,上百块界标划出了“生态红线”,守护着总面积133.11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

在界标的守护下,环城生态区的白鹭湾、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等孕育出绿树掩映、白鹭齐飞的美景,成为成都人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界标守护能力的源泉正是成都将推广的生态空间立法保护案例——2012年出炉、2013年正式施行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成都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刚性保护特定区域生态环境。

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表示,通过构建环城生态区,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将推动成都从“摊大饼”向组团发展转变、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从一个特大城市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转变,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推广环城生态区立法保护做法,切实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立法保护,严格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划定城镇发展边界。

市场作用

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获批

从资源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是成都强化绿色发展制度保障的关键。对此,《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提出,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碳排放权和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场,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以下简称“成都中心”)日前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这是继深圳、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重庆之后的第七个中心,也是全国非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外的第一个。获批后,成都中心将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部门、控排企业、第三方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碳交易市场参与各方进行培训,保障碳市场建设及运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中心现有培训场地可容纳1200人,正在建设的西部环境交易中心预计2018年可投入使用。届时,中心每年可培训上万人次的从业人员,为四川省打造西部碳交易中心提供专业性队伍和技术保障。

严格执法

移动执法、无人机等

助查违法行为

除了立法,严格执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成都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查,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不久前,崇州市崇阳蜀兴包装厂业主何某云因犯污染环境罪,被崇州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这也是成都市今年判处的首例污染环境罪。据了解,自2014年2月以来,何某云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在崇州市崇平镇春风村18组其经营的崇阳蜀兴包装厂内,收购、加工和销售废旧化工桶。由于将未经处理的残留物质通过暗沟排放到附近沟渠,造成水质中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致使周边环境遭受严重污染。

近几年,为了提高环境执法效率,成都也做了不少探索,移动执法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成都市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由环境监察执法、环境信访投诉处理、排污费核算征收管理等12个子系统构成,涵盖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全部重点领域。执法人员可以在现场对环境数据进行检测,用安装终端设备、扫描仪、打印机、WiFi发射器等移动执法“标配”,连接后台系统进行现场办公。据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场执法人员无权限修改已经上传的数据及图片、视频信息,有效阻止了谎报、瞒报现象的发生。而且现场办案当天就能走完监察执法流程。

此外,今年7月,成都市河管处小流域监管站开始在河道巡查中使用无人机辅助,这一高科技设备可以对所有监管河道和排污口实行全面巡查。

问责机制

生态环境损害

将向领导干部追责

城市生态共建共享,推动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政府、社会、市民都肩负起环境保护责任。对此,《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担负本辖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责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实施意见》还指出,要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权重。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功能定位,建立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严格生态责任追究,探索编制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相关部门也将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加强绿色文化教育引导,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市民心声

建设生态文明

立法保护不可缺

2015年成都榜样 陈聪 

作为彭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公职律师,陈聪三年来无偿为贫困群众等提供法律服务上万次。既是法律从业者,又是一名党员,陈聪对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召开尤为关注,而他最关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成都两山环抱、两江环绕,生态本底资源丰富。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居住,就有义务去自觉爱护她。”

陈聪认为,要想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广环城生态区立法保护做法,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立法保护。“法律是强有力的保障手段。”

致力于推广公益理念的陈聪打算在未来将公益、环保、法律相结合,“比如给前来法律咨询的市民普及一些环保法知识,发放一些小手册或者进社区开展免费环保法讲座。”

成都晚报记者 罗昊

●专家点睛

在追求生态环境的

基础上谋求经济发展

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杨明洪  

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这是很多城市都面临的一道难题。成都的解题思路是从根本入手,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开国内先河,以立法的形式确保这片城市中的自然净土永续存在。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明洪表示,成都这样做是在追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发展,从而获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与活力。”杨明洪表示,成都历史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打造以“六湖八区”为核心内容的环城生态区,可以推进成都的城市生态转型升级和保护,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杨明洪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脚步明显加快,这也使得人们追求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加快,近年来市区周边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点。如今,环城生态区建设又增加了大量可让市民的心灵得到深层次宁静和回归的休闲场所。

此外,随着环城生态区各项目逐步建成,势必将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宜商、宜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进一步增强成都城市魅力的同时,将会留住更多的人才和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来成都投资、兴业,助推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成都,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成都宜人的居住环境。”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全国首创开通无偿献血巴士 用血退费一站式服务

2014年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在全国首创开通的为无偿献血者专设的免费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营,市民凭借献血证便可免费乘坐。无偿献血巴士共设2条线路,每天发车4趟,行车路线覆盖了成都市区各大献血点和市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