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试点“三合一”模式建农家小院 致和镇红瓦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昨日傍晚,彭州市致和镇红瓦村的蔬香茗园小区一片热闹景象,在田间劳作或工厂上班忙碌一天后,伴着丝丝微风,大家欢快地跳起“田间圆舞曲”。据悉,该村创新试点“三合一”模式建设农家小院,成功解决了村民“安置、示范乡村、***”的问题,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依托蔬香茗园,红瓦村也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蔬香大道 从村里穿过
记者看到,居住在这里的29户村民家家推开窗门即可看见稻田。红瓦村是致和镇的贫困村。去年,彭州在产业创新升级上,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建起的蔬香大道从红瓦村穿过,村里迎来了发展机遇。
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把蔬香大道建设成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典范。在该市的统筹指导、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红瓦村开始了“三合一”试点模式,即安置、示范乡村、***三项内容进行统一建设。
根据相关规定和村民议事会商定,对既占地又要拆迁房屋的29户进行集中安置,这次的安置小区打破原来安置小区的框架,由彭州市规建局施行“小组微生”模式。不建设围墙,不整排设计,不建多层,每一栋最多两户人家,只修三层楼高。墙面贴灰砖,屋顶盖灰色琉璃瓦。此外,彭州市水务局配套实施雨污工程,建设环院落水沟和微型污水处理站,不再采用原来化粪池建设,以达到更好的生态化效果,彭州市教育局在院落附近新增农村公立幼儿园一所,国土、农发等部门对周边土地进行标准化整理并实施流转,改变土地经营模式。
四支服务队助力村庄建设
富有特色的是,红瓦村利用党小组建立了四支党员服务队,活跃在村民中间。他们的积极努力,为蔬香茗园建设及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四支队伍就是农技队、文化队、就业服务队、民兵应急队。
红瓦村5组村民汤万国,现年60岁,中共党员,红瓦村5组组长,也是农技队队长。作为农业“土专家”、农村职业经理人,他战斗在农业第一线,活跃在田野上,长期坚持开展田坎讲堂。他的做法是,每月利用议事会平台集中培训农技知识,并带领农技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实时给村民讲述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将传统的专家讲、农民听的单向传授方式变为互动频繁的交互式传授,形式更为灵活,村民也更容易掌握。他还带头种植蔬菜,他找到了大棚海椒、莴笋轮作的种植模式,取得了每亩两万元收入的经济效益。目前,带动20户农户,每户种植面积四五亩左右。
在四支服务队的指导下,蔬香茗园的4名党员带头成立了物业委员会,对院落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制定“十不准”民约,不准乱搭乱建,不准占用通道,不准堆放杂物,不准占用耕地,房前屋后自我美化,自我保洁等。
灵活创业就业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150多平方米的新房,用老房子的拆迁费就差不多够了,只是装修超了些费用。现在的居住环境比原来好多了。”今年已经78岁的杨廷芳说起新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蔬香茗园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空地,一部分用于绿化,一部分用于种植蔬菜等。几乎是独家别院。村民汤帮德,由于没分户,家庭成员多,修建了300平方米的房子,二三楼跃层设计,底楼用于经营。“这个院子道路直通蔬香大道,我很喜欢这里,原本打算在其他地方买房的钱可以节约下来投到企业去了。”汤帮德说。
红瓦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院落内很多住户要么外出在彭州大大小小的企业上班,要么在本村流转的猕猴桃园、食用菌园务工,家家户户都有人就业。“今年,我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没问题,这个院落的村民应该不下2万元。”该负责人表示。
冲明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文/图
新闻推荐
在前不久的成都时装周期间,在位于彭州的中国(成都)设计师一条街,驻场设计师为观众呈现了美轮美奂的时尚盛宴,以家纺服装时尚产业为依托,创意青年设计大赛也让观众惊叹时尚的魅力。彭州此举,旨在让家纺服...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