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舞台 大梦想 ——一个民间艺术团的17年成长路

德阳日报 2014-10-27 01:17 大字

近日的一个晚上,绵竹市孝德镇桂兰村4组苟富全的家里载歌载舞,为祝贺他的60大寿,他的家人们聘请了一家名叫“大宝”的民间艺术团在宴会中进行演出。演出现场,说唱小品、拜寿祝福,热歌劲舞,丰富的节目和幽默喜庆的表演让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们开心不已。

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农家小院就是他们最大的舞台。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音响、灯光、舞美,样样不缺,演员们个个能歌善舞,自编自演的节目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喜爱。17年来,艺术团的成员们带着自己编创的一批脍炙人口的节目走南闯北,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热爱文艺的背篼剧团应运而生

今年40多岁的魏斌是绵竹市遵道镇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喜爱文艺,曾因模仿赵本山而获得该市首届家庭文艺大赛一等奖。1997年,魏斌卖掉自家的两头猪,买下当地广播站的旧音响,组建了一个11人的小型民间艺术团,开始在自家院坝排练节目。因为没有启动资金,第一次在村里演出时,魏斌鼓起勇气以每张1.5元的价钱售票,没想到初次演出就获得村民的追捧,卖了800多元门票。从这次演出中魏斌看到了广大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渴望,也坚定了走演艺道路的决心。

魏斌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艺名——“魏大宝”,开始用背篼背着音响、道具,带着徒弟们走村串户进行演出。在没有报酬的公益性演出中,他将一些政策法规融入节目,既起到教育群众的作用,也锻炼了队伍。每次演出完毕,当地村民都会送一些大米、蔬菜作为酬劳,大宝艺术团靠着村民的支持坚持了下来。由于演出人员不稳定,魏斌在演出过程中开始收留一些孤儿和残疾人为徒,在魏斌的教导下,徒弟们很快就承担起演出任务,队伍越来越壮大。

步履维艰难舍师徒情

随着人员的增加,公益演出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团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才能生存。2000年,魏斌第一次联系到彭州市的一处商演,他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购买了一些道具,租了辆车,将二十多人的队伍拉到彭州。搭台过程中不断有徒弟喊饿,他安慰大家卖出票就买吃的。谁知快到演出时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一个人来观看。魏斌只好带着徒弟们到附近米店讨要了20斤大米熬粥度日。大雨一连下了7天,最后,魏斌当掉结婚戒指才将队伍带回家。

说起一路的历程,魏斌感叹民间演艺这条路实在太艰难。他曾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可是想到多年来收养的十多个孤儿、残疾徒弟早已将他当作父亲来依靠,魏斌实在舍不下,只能咬牙将艺术团维持下去。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艺术团四处奔波,徒弟们也一个个长大成人,有的成家立业开始新生活,有的经过培训茁壮成长,更有甚者去国内外演出并有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全国巡演60多场只为感恩

2008年“5·12”地震中,魏斌有7个徒弟遇难和受伤。悲伤的同时,他也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无私援助深深感动。把自己的感谢说出来,把绵竹人民的感谢说出来,这就是震后魏斌最大的心愿。

从2008年6月起,魏斌一有空就到板房区和村民聚居点搜集素材,他带领艺术团用了两个月时间创作、排练节目。从当年11月份开始,大宝艺术团带着自己创作的100多个节目在全国巡演了60多场,主题只有一个——感恩。无论是在江苏南京人民大会堂,还是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魏斌创作的《地震以后》、《我要回家》等小品都掀起不小的高潮。这些讲述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心系灾区百姓,人民子弟兵和医护人员帮助百姓渡难关的节目,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在魏斌努力拓展下,大宝艺术团如今除了20多个固定员工,还有60多名流动成员。除了走村串户演出,他们还开了婚庆公司。魏斌称,生活很艰难,但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会一直将艺术团发展下去。

“大宝艺术团”这一民间组织靠着对艺术的热爱走乡串户,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把群众的身边事以表演的形式传播给大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鼓励这一民间艺术团,绵竹市政府对其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了价值4万元的音响设备,并积极联系周边市县帮助其扩大演出市场、免费培训人员等,助其做大做强,形成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王冰

新闻推荐

什邡马祖故里 创下客流最高峰

(文/图记者曾征)今年国庆节期间,借着第三届“吉祥格桑花马祖祈福游”活动开幕的东风,马祖故里景区迎来了建村以来单日和旅游黄金周客流历史最高峰,在7天长假里,景区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2...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