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彭州市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李贞的办案观:认真审查案件修复比惩罚更重要

四川日报 2014-04-25 13:20 大字

□本报记者 杜蕾 王玉姗

4月21日,记者在彭州市人民检察院见到李贞时,她正在打电话联系公安、法院的相关人员,准备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妥善处理正在办的彭州男子张润(化名)怀恨7年回校报复劫持学生的案件。“希望能最大程度化解矛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事公诉工作25年,这一直是李贞的座右铭。她说,作为一名公诉人,要办好每一个案件彰显公正公义,更要用心修复被损坏的社会关系,让社会更加和谐。

认真审查案件 还事实一个公正

“作为一名公诉人,一定要对事实和证据负责,否则对不起人民给予的权力。”在李贞看来,公诉人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

认真审查每一个案件,不放过案件的每一个过程。在1989年从事公诉工作之初,李贞便给自己定下要求。“李姐办案时,脑袋真是360度在运转,既有智慧又有魄力。”同事小孟感叹。

2003年底,彭州发生了一件当地轰动的事,几名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时,遭到部分群众围攻、殴打、谩骂,被困达10多个小时。

一方是执法人员,一方是群众,在不少人看来,这案子是个“烫手山芋”。“我能做的只有让事实清楚还原,给双方公正。”李贞接受此案后,白天外出奔波调查、搜集证据,深夜审查案卷,用了几天几夜,又经两次退回补充侦查,做了充分准备。

2004年6月12日,该案第一次开庭。庭上,3名被告人不肯承认组织、参与和实施了犯罪行为,辩护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公安机关执法的合法性。辩护人的发言产生了效果,旁听席上不时传来议论之声。

一个人面对3名辩护人,李贞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她大胆向审判长提出一个要求:传唤案发时在场的7名警察作为证人到庭作证。法庭传唤警察到庭作证,之前在四川还从未有过。

待7名证人依次讲完当时情况后,李贞把事前收集好的双方现场录像资料当庭播放,资料印证了警察依法执行公务、被告人用暴力威胁手段妨害公务的事实。播放完毕,旁听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深入审查,还事实一个公正,自然能获得双方的认同。”李贞说。

紧盯案件成因修复比惩罚更重要

李贞办案有个特点:除了查清事实所在,还必须清楚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每一个案件惩罚不是目的,教育和挽救、修复被损坏的社会关系,才是检察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李贞看来,对于那些十恶不赦、严重危害社会的被告,要让其感受到法律的威严,给予严重打击;对于失足、冲动,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修复其造成的危害的,应该给予挽救。她一直告诉科里年轻的公诉人,“化解一桩矛盾或许比惩罚一个罪犯更重要。”

正在办理的张润案就是一例。去年9月,彭州男子张润提起菜刀前往磁峰镇中远学校,扬言找老师“复仇”,甚至劫持学生,最终被移送检方审查起诉。起因竟源于7年前被老师责骂。

正是李贞来回数次的奔走,解开了张润心中的“死结”,这对师生的7年仇怨终于以3次拥抱的方式得以化解。

李贞说,最初拿到张润这个案子,简直无法想象。“张润对承办人说,赶快判自己死刑,不然他出来还会找那个老师,继续闹下去。”李贞不明白,为什么师生关系能恶化到这种程度?曾经当过老师的她,不愿意用最简单的起诉方式,将张润公诉到法院定罪量刑。因为这样案件隐藏的深层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还可能会发生二次伤害。

介入案件后,李贞发现,张润因为听力不好,从小就受人排斥,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认可和回归。于是,她和同事一起多次走访学校、张润家,不下10次前往看守所,与张润交谈,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恩怨。又联系大学教授、家长、教育部门人员包括发生矛盾的老师,一起参与化解学生的仇恨。最终有了三抱化解恩怨的一幕。“能通过努力,化解以为永远打不开的结,我觉得这才对得起公诉人这份职业。”李贞说。

今日人物:

李贞,彭州市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曾获“四川省首批主诉检察官”、“四川省优秀公诉人”等称号。

新闻推荐

成都纺专 衣被河山织锦绣

四川省首家通过“优秀国家骨干高职”评审的高校再攀新高通过,优秀!2013年末,这四个字让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师生“普大喜奔”。2013年11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确认:经过严格考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