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惠民“菜园子”增收 我市保产销对接,促品种丰富,推结构调整,不断提质“菜篮子”工程
“根据下的订单,我们可以种植需要的蔬菜品种。”“货源达标,我们可以组织统一、批量采购。”昨天,一场由政府组织的产销对接会在成都举行。“菜篮子”的两端——农业合作社和益民菜市的负责人直接面对面,“订单式”种菜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双方对话中。
稳住“菜篮子”,百姓才安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好“菜园子”,牵线搭桥让产销双方直接对接,从而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既让老百姓吃到足量、丰富的蔬菜,又让农户实现增收,保证种植积极性。
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成都市积极问需于民,“蔬菜下单种植”提上了议事日程。新的种菜方式,不仅将让老百姓“点”菜,更能确保农民种菜的收益。
大力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调整,成都市“菜篮子”工程质量不断提升,惠民增收的成效也将越来越显现。
淡季不淡 吃菜不愁
背后有庞大的“菜园子”做支撑
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基地,一片忙碌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正指挥采摘刚出茬的一批莴笋;马路边,一排小卡车等着装货。
放眼看去,近千亩的基地,规模化种植的蔬菜,一片片绿油油的。在这个蔬菜“淡季”,却每天有2—3万斤的黄瓜、莴笋从这里运出,直达成都城区菜市场、超市以及彭州本地市场。蔬菜淡季,市民吃菜不愁。
成都全年的蔬菜产量已达530.98万吨,确保1400万市民每人每天1斤蔬菜还有余。在满足本市需求外,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市外。这个傲人的数据,折射着成都市委、市政府对老百姓“菜篮子”的民生关怀。
充盈“菜篮子”,就得建好“菜园子”。成都市建立起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轮作蔬菜种植基地,每亩蔬菜一年至少种两茬,这个巨大的“菜园子”种植面积达240.12万亩。
为鼓励农民种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亿元,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2012年,市财政安排了135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能力建设、3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补贴。成都市还将多种农业发展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
蔬菜种植风险性大,为增强农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成都市将14种“菜篮子”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仅2012年,全市为“菜篮子”产品生产提供风险保障额度就达50.3亿元。今年还将启动蔬菜、小家禽价格保险。
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换来了全市蔬菜、水果、猪肉、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充盈供应。
蔬菜新鲜 菜品丰富
成都老百姓正享受这样的“福利”
进入秋季,蔬菜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但市民的“菜篮子”并没受到太大影响。在菜市场逛完一圈,王阿姨买到了莴笋、西红柿、彩色辣椒这些并非当下季节的食材。
成都的老百姓正在享受这样的“福利”——“菜篮子”不仅有“货”,而且“货品”还很丰富。
绿油油的莴笋、翠绿的黄瓜、鲜嫩的韭黄……在金堂竹篙镇唐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眼前的景象让人吃惊:目前是蔬菜淡季,大棚里竟是绿的世界、菜的海洋。据了解,该基地蔬菜品种有30多个,每天“出产”蔬菜3000多公斤。
这样的大棚在全市各蔬菜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在一个个“大棚”背后,是成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惠民增收的多措并举。
为丰富“菜篮子”品种,成都市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全市蔬菜70%左右实现了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式规模生产;对建设2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市县两级财政给予每亩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充盈“菜篮子”,不仅要建好“菜园子”、更要育好“菜苗子”。成都市支持建立智能化、工厂化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育苗面积在10亩以上、连续两年亩均产销商品苗30万株以上的,市财政给予每亩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实行统一育苗且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市财政按其购买蔬菜良种价格的10%给予补贴。
目前,全市全年生产近20个大类250多个品种的蔬菜,在蔬菜生长旺季的时候,每天上市品种多达50—60个,市民可以在3天内不吃重复的蔬菜。
近年来,成都市还相继在龙泉驿、都江堰、彭州、双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气调库,其中,彭州濛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11000吨耐储蔬菜气调库正式开启,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3000吨蔬菜气调库也已经投用。这些“冻库”保住的不仅是蔬菜的“鲜”,更是蔬菜品种的“多”、市场的保障以及菜价的稳定。
场企对接 下单种菜
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将更加惠民增收
对于农户老魏来说,种同样的菜,但他家今年将至少增收上万元。奥秘在哪儿?他“找对了收菜的合作社”。
老魏说的,就是和益民菜市合作的唐发合作社,唐发将收来的菜直接卖到益民菜市,由于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老百姓在这儿买到的菜更便宜,唐发给农户的收购价也要比其他合作社高。
益民菜市的“场—企”模式正成为成都市“菜篮子”供应的新思路。既然农商对接让合作社和菜市实现了“点对点”,那能不能让市场和农户“面对面”,由消费者提出需求、引导农民种菜呢?
成都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菜篮子”质量提升工程问需于民,这个想法反映出群众的心声。“以前是农民种什么、市场卖什么、市民就吃什么,而今后,则是市民想吃什么,就让农民种什么!”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兴奋地说。
这种“订单式”的种菜方式,暗含着市场对蔬菜种植结构调整的“指挥棒”作用。而随着成都市对益民菜市的建设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再建50个益民菜市,这也意味着,随着益民菜市的发展壮大,“蔬菜下单种植”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惠民——老百姓吃到更多品种、更多质优、更多价廉的蔬菜,而且增收——农户种菜有针对性、卖得出去、市场风险更小。
昨天,由政府组织的农业合作社和益民菜市的负责人直接面对面产销对接会,拉开了“订单式”种菜的序幕。成都市“菜篮子”民生工程的提质,正往深水区划去。
本报记者 王眉灵 粟新林 摄影 王若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冲明安华记者杨华春)职能科室对外办事事项依据是否充分,前置条件是否合理,申报资料、承诺时限能否再优化?昨日,记者从彭州市获悉,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市城乡建设局再次推出新举措——对于...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