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村官选拔机制 彭州培养“准支书”
一场始于半年前的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让彭州市濛阳镇的每个村(社区)多了一张被称为“准支书”的新面孔。记者4月10日获悉,经过半年时间上岗实习,目前仅有2人退出,剩余31人能否如愿当选,还要取决于今年下半年换届时能否获得党员或村民的投票支持。
□本报记者 张守帅
人才难觅倒逼提前选人
提起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濛阳镇党委书记王伟一肚子话,说来说去就一个结论“渴慕人才、难觅人才”。
濛阳镇是成都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被定位于与彭州中心城区主极核联袂发展的新城次级核。“急需一批适应快速发展形势、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官队伍。”王伟说,以前每临近村级组织换届,他很大精力要放在物色和动员人选上,但当选的村干部因年龄、学历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彭州市委组织部干部吴明陵还碰到过更为棘手的难题。“有些人当选没几天,突然提出不干了。”他说,一些人对村干部的角色了解不深,怀着一腔热血而来,却发现与想象相去甚远,就打了退堂鼓。
去年,濛阳镇做了一项调研,有17名村支书和村主任都表示不再参加新一届村级组织选举。因此,如何选拔、培养、储备一批优秀后备党组织带头人,愈发显得迫切。
一场名为“头雁”孵化工程的试点,就此在濛阳启动。去年6月,镇政府发布在全镇范围内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公告,在当地一石千浪。
从收入角度讲,“准支书”每月补助只有600元,谈不上吸引力,但仍有57名符合条件的党员报名。从事洁具销售的柏桥社区居民陈勇,经营茶楼的谢长建,不约而同用“寻找个人价值”来解释自己的选择。
成为一名优秀的支部书记,也不乏成长空间。濛阳镇先后有2名村支书在公开选拔中走向了镇领导岗位。
顶岗实习仅2人退出
从报名到成为“准支书”要过三关:一是接受党校教师、专家学者、镇村干部等的培训,二是到镇上跟班学习并测评,三是要通过镇村考官团的集中面试。
最终33人入选,其中11人为私营企业主或民企管理人员,4人为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9人为返乡大学生和务工人员,平均年龄34岁,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
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准支书”们渐渐进入角色。入职大汉村的龙会斌利用自身资源,为大汉村争取到种植养殖和就业技能培训资金2.7万元;到杨湾社区担任副书记的陈勇也为散居农户解决了春灌问题。
其间,33名“准支书”中仅有两人因收入或家庭原因退出。经过新一轮考核,70%的“准支书”能适应当前岗位并表现良好,20%基本适应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最重要的是检验一个人的品行,将那些为‘捞油水\’而来的排除在外。”王伟认为,半年实习并不能检验能干出多大业绩,关键是遴选出那些愿意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人。
这让“老支书”等村干部产生了危机感。柏桥社区主任陈万良,看着未来“竞争者”出现在眼前,也在思考改变旧思维、老办法。“他们年轻,有知识,进入角色快,是村干部有力的竞争者。”
据悉,5月份,“准支书”将按照自愿或镇党委政府推荐,前往拟参选村(社区)继续开展实岗锻炼,深度参与村(社区)建设。最终考验他们的,是村级组织换届时的“PK”。
新闻推荐
□邹贤良刘红珊本报记者侯静文/图5月23日,记者站在广元市昭化区白果乡梁茂咀山坡上,远看位于嘉陵江畔的红岩新集镇,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新洋楼,整洁亮丽;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交错延伸……搅拌水泥、粉...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