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转变彭州重镇濛阳成为今秋亮点月

四川日报 2012-11-02 17:32 大字

从“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转变——

彭州重镇濛阳,成为今秋亮点!

11月1日,由国家农业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在此开幕,80万亩彭州 “大地菜”开启引领四川蔬菜产业发展新篇章的里程碑。

这是一场充满 “绿色与健康”的盛会——来自北京、上海、福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四川蔬菜主销地的客商热情追捧,全省21个市州及45个蔬菜重点县(市、区)的代表纷纷云集,架起了中国南北蔬菜握手的桥梁。

这是一张彰显“产业倍增”的发展答卷——“蔬菜产业离不开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天然生态的‘大地菜\’要强化优势,把产业链做长做强”……来自全国蔬菜产业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论道于此,剑指四川“大地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于成都而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施 “产业倍增”战略,成都必须进一步突出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彭州向土地要效益的实践,将成为成都战略的生动写照。

于四川而言,《四川省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省蔬菜产值将达1000亿元以上,跻身全国前三强。西部蔬菜之乡彭州,需要作出的贡献将不言而喻。

位列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市)的彭州,借势蔬菜博览会,要将“西部菜都”的宣言叫得更响!

从“蔬菜大市”到“蔬菜强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彭州再出发。

□刘莉/文 刘杰/图

成就“永不落幕”的菜博会

总面积8666平方米的主展馆内,100多个展位热闹非凡。

“这里的蔬菜营养丰富,绿色生态,很有市场!”第三届菜博会上,来自省内外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龙头企业、蔬菜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超市的代表们汇成了一拨又一拨的人流,不断涌进展馆。

彭州蔬菜的吸引力来自于其特殊的优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彭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由于实行种养结合、水旱轮作、露地栽培,蔬菜是纯天然生长的,营养丰富,菜味香浓,且生态环保,被专家和消费者形象地称为“大地蔬菜”。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让客商们更能直观体会彭州“大地菜”的特点,今年特地将菜博会举办时间放在了蔬菜大规模上市的时节,以后也将长期固定。

连续三年举办菜博会,在彭州人看来,意义重大。

此前,首届菜博会签订蔬菜投资协议总额20.28亿元,购销协议总额5.52亿元。第二届菜博会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翻番——签订投资金额达51.5亿元,18个购销合同销量33.3万吨,合同金额6.85亿元。第三届菜博会将迎来怎样的新突破,值得拭目以待。

寄望于投资数字,又不只在投资上作文章。

就在本届菜博会开幕前,彭州市党政代表团奔赴有着蔬菜产业“风向标”之称的山东寿光考察取经。他们发现,当地菜博会整合了科技合作、基础投资、文化活动等多种资源,其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超展会期间签约和交易的数字。菜博会甚至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多个星级酒店拔地而起。

“炼成‘永不落幕\’的菜博会,彭州有创新的空间与底气!”彭州市委书记韩轶说。

这样的自信源于彭州与蔬菜产业的深厚渊源。

彭州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彭州蒜薹就是敬奉朝廷的贡品。14大类200多个品种四季栽培,天台山秋莲花白、九里埂红海椒、海窝子热萝卜、隆丰蒜薹、三界莴笋等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品牌标签……身披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市)、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光环,2011年,彭州的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蔬菜总产量200万吨,其中外销蔬菜155万吨,外销蔬菜收入20亿元。

“高端”之路绘就蔬菜产业链

“蔬菜产业已成为彭州农业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农民人均收入8147元,其中蔬菜收入占40%左右。

蔬菜种植支撑起当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架构,但彭州的使命远不只于此。“届时,我们的蔬菜产业将实现年交易量500万吨、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力争打造成为西部第一个‘全球农产品采购中心\’!”

目标已然清晰,路径如何描绘?

以打造标准化专业镇村为抓手,成为梳理蔬菜生产格局的第一步——

以隆丰镇为核心的17万亩大蒜基地,以三界镇为核心的12万亩莴笋基地,以军乐镇为核心的3万亩韭菜基地,以红岩镇为核心的0.6万亩食用菌基地,以濛阳、丽春等镇为核心的15.7万亩夏季瓜果豆类蔬菜基地,以九尺镇为核心的2万亩大棚蔬菜基地,以天彭镇、升平镇为核心的20万亩精细蔬菜基地,以通济、白鹿等镇为核心的5万亩反季蔬菜基地……目前,彭州已形成了八大蔬菜生产基地,一镇一品、几镇一品的布局初现。

像做工业一样搞农业,彭州构建起集中、集约、集群的蔬菜加工体系——

立足濛阳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广乐、永辉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胜肴、萱源、建稚等蔬菜加工企业入驻。目前,全市已发展蔬菜加工企业53家,产值过亿元的1家,产品包括辣椒酱系列,茶树菇、金针菇等珍稀食用菌系列,以及大蒜、莴笋、青菜等方便泡菜系列共100多个品种,蔬菜及其制品销往全国260多个县市。

延伸蔬菜产业链,以“四中心”打造为核心,构建蔬菜现代物流体系——

占地3000亩、总投资40亿元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将建设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蔬菜产业会展中心。据悉,该中心一期投入运营,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年交易量超过500万吨,年交易额超过150亿元。这里将以基层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彭州蔬菜连锁配送中心为骨架,以蔬菜产销协会和培育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扶持发展蔬菜专业营销队伍,构建现代蔬菜物流销售体系。百信农业、建稚农业及其他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武侯区、高新区、锦江区等建立彭州蔬菜专销点和直销店29个。

生态“大地菜”是怎样炼成的

“龙门山”牌无公害蔬菜畅销全国,“三界莴笋”等129个农产品品牌成为抢手货,“彭州大蒜”、“彭州莴笋”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彭州人深知,想要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就必须将天然生态的“大地菜”优势价值发挥到极致。

彭州“大地菜”的崛起,已经引发业界关注。此前,瑞士先正达、美国杜邦先锋、法国利马格兰等种业巨头频频出现,而当地的种都种业公司则已在过去20年间收集了上万个种子材料,并自主研发了多个蔬菜品种,光成熟的辣椒品种就有40多个,品质达到或超过国外。

锻造蔬菜种业“彭州芯”,当地寄智于多家科研院所。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百信公司、种都种业等,彭州建立起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核心园800亩,引进建设了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种都蔬菜科技产业园2个工厂化育苗车间和三界丰碑等6个合作社育苗中心,每年可生产优质蔬菜种苗10000万株以上。

统筹城乡的成果,成为彭州创新产业发展管理模式的“推动器”。

当地创造了“五统一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即实行作物布局、生产标准、农业投入品、技术、销售五统一和分户管理模式,通过 “企业+合作社+农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同时积极推广“1+4”现代蔬菜发展方式,即以“龙门山”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推动蔬菜规模化生产,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与此同时,做“全国人民放心的菜篮子”,彭州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当好食品安全的“守门人”。

目前,已建立了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11个镇质量安全检测室、6个企业合作社质量安全检测点三级结合的全覆盖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百信、建稚等3家农业企业,以及濛阳、九尺等4个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基地推行生产档案记载制度,做到生产过程有记录、投入品使用有据可查。强化例行抽检和日常自检,蔬菜样品合格率达98%以上。

通过恢复重建农村机电提灌站100座,实现提灌45万立方米,加上配套沟渠建设,蔬菜基地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通过农机购机补贴,推广现代农机具2303套,基地田间耕作道路畅通、干道硬化,农业可机械化程度在80%以上。

新闻推荐

24出精彩演出来四川 梅花奖(西区)5月6日成都开锣

本报讯(余如波记者张良娟)5月6日至21日,由中国文联、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剧协、四川省文联共同主办,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联承办的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西片)及颁奖典礼将在成都举行。这是记者...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