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摆场跨省龙门阵本报山东寿光电记者王怀张守帅请尝

四川日报 2012-09-12 17:53 大字

摆场跨省“龙门阵”

本报9月11日山东寿光电(记者 王怀 张守帅)“请尝尝最新鲜的四川蔬菜,空运来的。”彭州市三界镇丰碑村党支部书记钟光辉,把几箱黄瓜、茄子带到山东寿光,专程送至当地素有 “蔬菜大王”之称的王乐义手中。

钟光辉是记者团中唯一的彭州菜农,听说要来寿光,提出一定要“蹭团”。他目的明确,就是要拜访王乐义,后者有个名号,叫做“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

现年71岁的王乐义,至今仍担任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听说记者远道而来,欣然接受采访。眼见面前还来了个南方“蔬菜大王”,他仔细端详四川菜的品相,打趣道:“都说成都光照不足,这个菜看起来一点都不缺阳光嘛!”

钟光辉一下放松下来。他简单介绍了自己合作社的情况,已形成从育苗、栽培、采收到精深加工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在成都乃至四川种植界发展得小有名气。

两人一见投缘,很快找到第一个话题:都说 “菜贱伤农”,南北两个村的收入结构中种菜占比到底多高?

“87%!”王乐义肯定地说,2011年全村260户人实现人均纯收入2.6万元,“主要来源于种菜。”而彭州这边,钟光辉说,丰碑村的比重为70%,但种菜在农业收入中的比重高达95%。

第二个话题随之而出:三元朱村以前种菜并无优势,20多年前在冬天根本栽不活一棵辣椒。为什么现在当地蔬菜业却能如此蓬勃发展?

“我们走遍全国6个省市,用3年时间进行了5项技术革新,终于发明了冬暖式大棚。”王乐义娓娓道来,1990年5月1日是个里程碑,经过一冬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实践,那天统计下来,全村17个实验大棚产生了17个两万元户,最高一户达到3.03万元,要知道以前全村总共只有几千元银行存款。蔬菜种植在三元朱村树立起核心产业的地位,并且从此再未动摇,现在的大棚技术已升级到第五代。

“种菜要讲科学和科技。”钟光辉深有体会地说,四川温润的气候适合种植大地菜,尤其是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渐成气候,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每亩收益,“我们采用先进的温室育苗技术,每年向合作社及周边农民供给800万株蔬菜幼苗,使种菜更具技术规范。”

钟光辉随身还带着脱水处理过的蔬菜,王乐义看到后,也拿出脱水胡萝卜产品请他品尝。内行的钟光辉一眼就看出了不同,“你们采用了低温冷冻干燥工艺,生产线比烘干的投入高,但是产品口感好,这也是未来合作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

“蔬菜产业最重要的是质量,吃得放心,吃出健康,产业才能长兴不衰。”王乐义说,三元朱村主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每个基地配备检测设备,进入公司后再检测一遍,合格才能流通进入市场,他强调:“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种出来的,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化模式生产,才能避免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

钟光辉向王乐义请教一些种菜中遇到的难题,王乐义耐心解答,也建议他种植一些新式品种。三元朱村采访结束后,记者发现钟光辉不见踪影,后来得知,他高兴地奔向市场买菜种去了。

新闻推荐

白鹿镇的新生活

12月5日,阳光把彭州市的欧式风貌小镇白鹿镇妆扮得无比绚烂。79岁的老太太陈素芬讲述小镇的灾后重建如数家珍,冲口而出的“风貌房”一类新词儿显得很潮;抱着厚棉絮给儿子送去的邓婆婆说,她和儿子各住...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