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统筹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倍增提升幸福指数张守帅陈光余两

四川日报 2012-05-16 18:49 大字

统筹创新发展 推动产业倍增 提升幸福指数

□ 张守帅 陈光余

两年前,正在加紧灾后重建的彭州市,被确认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全域推进市。

两年来,以“统筹为主线、创新为灵魂”,彭州市围绕兴产业强基础、兴创业富生活、兴民主促和谐、兴文明建新家,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倍增”,坚持把“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随着两年集中投入229.9亿元,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彭州农村渐次舒展。

“红黄绿”

掀起“产业倍增”浪潮

六山一水三分坝,是彭州地貌的经典素描,这张素描正在涂抹上最具代表的色彩——红黄绿。

红如红心猕猴桃。按照“1+N”模式,彭州大力推动高端猕猴桃产业做大做优,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实现由400亩到4万余亩的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要突破8万亩。

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猕猴桃研究中心、四川省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引进成都中际公司在小鱼洞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成都猕猴桃资源基因库与科研示范基地。基因库着眼构建全球一流的科技战略高地,已建立科技研发核心区及示范区1200亩,引进品种82个。

黄如川芎黄柏。彭州依托四川农大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州敖平川芎实习基地”,在川芎的选育、品质的提升上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突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利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技术等解决了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川芎种植新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形成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质量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格局。

绿如一流蔬菜。在中国蔬菜格局中,北有寿光,南有彭州,第二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签定涉及种植、加工、物流、科研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协议13个,涉及资金51.5亿元;签定蔬菜购销合同18个,合同金额6.85亿元。

由消费引导生产,彭州已形成“科研机构—生产基地—加工营销—消费市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引进上海种都建成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建成蒙阳镇双林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5个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了广乐食品等28个蔬菜加工企业,建成建稚等4个现代物流销售体系和现代化农产品配送中心,新建蔬菜连锁超市、蔬菜直销店29个,全市农民依靠蔬菜产业人均增收2772元。

8万亩红心猕猴桃,10万亩川芎黄柏,80万亩绿色“大地菜”。这“一红一黄一绿”,在彭州纵深推进“四二一一”战略中,正在书写彭州现代农业助推 “产业倍增”的新传奇,开辟彭州新农村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新路径。

创业救助

激活新农村建设第一动力

天彭镇白马社区村民赵家洪,曾是“低保边缘户”。两次无息贷款4万元后,饲养的兔子从最初40余只跃升至400只,他依靠创业告别了低保。

葛仙山镇大曲村村民王文才,一度贫困,母亲患病多年,妻子体质较弱,两个孩子尚小,一家重担全压在他肩上。在政府帮助下,王文才贷款2万元从事养牛,一年下来增收数千元,退出低保迈步他看得见的奋斗目标。

这是彭州“千户创业脱贫行动计划”的一个缩影。“5·12”特大地震之后,极重灾区彭州市的“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陡然增多,解决这“两户人”的发展脱贫问题,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所在,更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所需。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彭州市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特别设立2000万元的“彭州市创业救助专项资金”,实施造血式扶贫。截至目前,已为317户困难家庭发放创业救助资金921万元。通过这样的创业救助,“十二五”期间,彭州市预计有1300户、4540人脱离贫困,并将退出低保,每年将为财政节约低保金800万元。

由于彭州建立了 “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联席会议制度”,民政、卫生、教体、人劳、司法、计生、房管、财政、残联、总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加入其中,一个大规模的 “创业培训计划”正在制定当中,全市20个镇、50个社区、市救助体系办公室及市救助站将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彭州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为“三农”筑牢发展平台。两年来,完成了莲花洞水库、湔江灌区灌溉渠系整治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等,新建和改造农田灌溉渠系225.6千米,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5.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5%。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0万元,使全市农机化率达56.5%。

他们还实施了成绵高速复线彭州段、成彭快铁彭州段、新彭白路、福建路、银白路二期、通村公路等道路建设项目,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增农村天然气入户9302户,农村适宜建沼气池普及率达98%。

按照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1+6”标准建成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327个并全面开展服务,建成农业综合服务站14个,建成农资店460余个,建成生活资料店200余个。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广泛开展“平安县、乡、村”创建活动,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6%。

建设新农村的第一动力——全民创业,已经在彭州燎原。

民主+文明

新农村持续和谐的氛围

沿湔江逆流而上,湔江河谷陆续串起座座民居。在寿阳泉安置点,一排排独具川西民居风格的村落被翠绿的田野簇拥,灰瓦白墙、清泉环绕,壁画生辉、道路纵横……村民袁菊兰品尝着自家院落的猕猴桃,“甜蜜蜜”的味道洋溢在脸上:“新房有了,环境好了,保险买了,我的任务就是带好孙儿。”

在新农村建设中,彭州市坚持把“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统筹输血,全方位打造彭州民居。“故人庄”式的彭州民居,其形,千姿百态、风貌多样,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其神,则立足于产业的发展性、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

统筹的力量处处彰显,“多予”的结果处处欢颜。彭州市投资2.46亿元,铺设供水管道515公里,终结农民“挑水吃”历史,全面迎来“自来水时代”;投资1.8亿余元,整治、修建237.6公里村道,极大改善农民“出门难”问题;459个农房重建点位中438个点位已完成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卫生站、警务室、放心店、活动室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开始进驻安置点……

新瓶装新酒。有了新民居,还需新风尚。一个旨在营造居住优美、民风和善的“三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在彭州由表及里、由里入微地开展。活动围绕居室清洁、环境整洁、个人言行、物业管理等,进行大规模的礼仪培训、志愿引导、宣传讲解。

红岩镇窝店村钟招琼老人通过参加“三新”活动后,在进家门前“第一次将脚上穿的鞋换成了拖鞋。”而磁峰镇鹿坪村的何其凤“每天都要扫一扫地,抹一抹窗台上的灰尘”。

彭州还加强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和完善“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通过治理,全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率达93%。

为了实现民主管理,彭州市着力抓好村级班子建设,积极开展村级干部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坚持“村民议事日”制度,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村民议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村民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满意率达99%。

评价新农村建设,村民最有发言权。从新兴寿阳泉到通济黄村,从江桥人家到太子新村,从鹿鸣荷畔到蜀水荷乡,新农村的田园之美“牵住”了好多村民的步伐。红岩镇窝店村7社村民邓成林没有出门打工,在广东闯荡多年的他选择家门口创业,甚至打算邀请广东朋友前来投资。他们选择“留守家园”,是因为这里从此“有盼头、有搞头”。

新闻推荐

彭州试行村议事会成员量化考评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彭州试行村议事会成员量化考评,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本报讯(记者张守帅)参加村民议事会不发言要扣分还有可能被淘汰、“跑题”发言要扣分、未走访到户要扣分……所得分数年终连续排名在全村后三位,还要被...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