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植青绿 见证龙泉山生态改善,他与大树成了“老熟人”

成都日报 2022-04-16 02:49 大字

蓝正勇告诉记者,他面前的大树是一株黄连木。本报资料图片

“春赏花、夏登高、秋品果、冬观叶,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森林公园休闲观光。”站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金龙寺区域,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水蜜桃产业园管委会生态事业科科长蓝正勇向记者发出邀请。这位在山间行走了20多年的老林业人,见证了龙泉山脉生态的日渐变化:“以前很多地方光秃秃的,林木结构单一,大家开荒种果,水土流失严重。现在的龙泉山大变样了!”

如今,当地人的自我介绍里,“我的家在城市森林公园”成为高频词汇,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宣传语也在告诉远道而来的人们,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公园城市成都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友人。

大树就像老熟人

“一块又一块,块块不相连。” 这是蓝正勇记忆里,20年前龙泉山上森林的模样。

如今,这样的记忆已渐渐模糊。登上洛带镇金龙寺,层层翠绿的群山被薄薄的云雾环绕。蓝正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点原始森林的感觉了。”

蓝正勇回忆,20年前,龙泉山上没有成规模的森林,只有一片一片的树林,最大成规模的树林还不到300亩。多年来,分散的片片树林逐步相接,“现在,在龙泉段的生态移民区,已经形成了连片规模达到2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

这份“青绿”,来之不易。

“认养一棵树、植绿龙泉山”,成为近年来成都人的一种共识,一套全民增绿体系正在逐渐葱郁的山林中形成。从“包山头”到全民共建,参与到龙泉山植树活动中的人越来越多。20多年来,蓝正勇亲自参与或组织的植树活动上千次,植树面积超过十万亩!

香樟、楠木、栾树、枫树……一边走,蓝正勇一边熟练地念着不同植物的名字,就像是老熟人。“什么树在哪里,哪里有什么树,我都知道,全都在我的脑子里。”在他的记忆中,以前龙泉山多为柏树、青冈和漆木,如今仅金龙寺这片区域就已有40多种树了。

森林面积和树种的增加,也为野生动物带来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野鸡、斑鸠、长尾雉、竹鸡等现身频率越来越高。还有不少珍贵鸟类前来“拜访”。常年在龙泉山拍摄鸟类的摄影师袁庆德说,在他的镜头中,龙泉山上有300多种鸟。“这其中不乏白绶带、红嘴蓝鹊等全国拍鸟、观鸟网友心目中的‘神鸟’。”

山里有个“亿元村”

“山山见绿”的生态环境满足了市民休闲游览观光的需要。“城市人越来越青睐于周末到山林、乡野间游玩。我们谋划以特色民宿产业带动全域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蓝正勇介绍,片区现有民宿及各类新业态共计100家以上,山泉桃花故里和金龙长城景区等特色休闲旅游产业逐步壮大。

龙泉驿还栽种有桃、李、枇杷、柑橘等经济林,与生态林一道构成了龙泉山重要的生态资源。

有着“亿元村”美名的柏合街道长松村,其财富密码就包括桃树苗的供应。“合作社每年向本地或外地供应约30万株晚湖景、白凤桃等桃品种的砧木苗、嫁接苗,满足近两千亩果林更新、换种的需要。”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副理事长宋兵说,每年11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苗木需求旺季,每天都要运走一两万株。

这些天,龙泉驿第一批水蜜桃已经开始挂果。梦里桃乡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鄢章兴指着一片桃林说,“今年基地大批投产,预计收入可突破250万。”

20多年,见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蓝正勇也快要退休了,但他的内心却很富足。“因为我拥有过一片森林。”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在造林领域深耕20余年的老林业人,蓝正勇就是龙泉山的一张活地图。他的“守护史”,也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成长史”。从“一块一块不相连的树林”到“连成一片的大森林”,蓝正勇参与其中、见证其变。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成长,也是这座公园城市的成长。站在“城市绿心”远眺,城市与自然交织相融,青山、绿道、蓝网,绿色脉搏苍劲有力地跳动着,源源不断地为城市传递着绿色动力。

背后的指引,正是“两山”理念在成都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琳黎

摄影 王熙维 熊一凡 魏嘉昕

新闻推荐

拜谒杜甫草堂

苏亚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学时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茅...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