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杜甫草堂

榆林日报 2022-04-15 17:56 大字

苏亚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学时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境界印象最为深刻。

一个天气阴沉沉的早晨,我们一行8人乘高铁从西安出发,穿秦岭,过成都平原,经过4个小时的旅途到达成都东站。

四月的成都,时雨时雾,雨雾交织,很难分清究竟是如丝的春雨浸湿衣物,还是浓浓的云雾打湿眼帘。尽管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大家走进向往已久的“杜甫草堂”。来到草堂园内,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观赏着园子里的一山一亭、一物一景。想象着一千多年前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漂泊流浪的生活窘境,顿时感慨万分,对草堂主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立了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

对于成都,我是并不陌生的,曾先后来过多次,每次来了之后,不管多忙,我都要去草堂园子走一走,看一看,似乎只有这样,我一颗敬仰“诗圣”的心才会安静下来。草堂园子我虽然去过多次,但每一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体会也都不同。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那年,我随部队首长去四川内江接兵。到了成都,随行的陈医生带着我们去了杜甫草堂。也就是从那一次起,我才初步了解了诗圣杜甫在成都生活的这个草堂,并在这里写下二百多首爱国诗篇,也给后人留下了拜谒诗圣的地方。

草堂内绿树成荫,古树参天。各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池塘相连相隔,石阶小路曲径通幽。草堂茅屋更是别具风格,再现诗人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状况。我伫立在诗人居住过的茅草屋前,默诵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眼前仿佛一派“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和诗人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期盼。顺着一条石阶竹林小道前行几十米,在一个转弯处有一座八角单亭,里面立着一座顶部为半圆弧、碑体为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少陵草堂”四个白色行体大字。“少陵”即杜甫的别号,杜甫曾在长安居住。汉宣帝与许皇后葬于此处,汉宣帝墓因名“杜陵”,许皇后墓较帝陵差小,因名“少陵”。杜甫在长安居住时就住在陵墓附近,故取其地名以为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和际遇。

穿过一座拱形小桥,桥的东头是一片茂密挺拔的竹林,竹林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池塘内五颜六色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悠游着。池面上,几片圆圆荷叶随风摆动,与草堂园内凝重幽静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池塘水廊的南角边,有一个小书屋,两个小姑娘守着书摊,半天不见有人问津。我翻看着书架上的书籍,与姑娘询问交流着,经卖书姑娘推荐,最后购得《杜甫传》《草堂:归来的诗魂》两册自己喜欢的书籍。

此时,同行的伙伴不知去了何处,只有我和妻子漫步在这座美丽园子的一条小路上,体会着黄昏渐临的幽静。我在想,黄昏,也许是草堂园子独有的感觉和体验。古意盎然的园子,在黄昏的微光中,聆听自己平静的心跳。这种惬意的自然美景,或许正是诗人选择居住此地的初衷。

新闻推荐

省医保局公布144项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音乐疗法”首次纳入三甲医院半小时收费65元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在参加音乐治疗活动(本报资料图片)“音乐疗法”的省管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分别为,三甲医院每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