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融入寒食、上巳习俗一年祭祖时 春光不可负

华西都市报 2022-04-02 07:01 大字

清明节融入寒食、上巳习俗 成都望江楼公园的流杯池。

成都望江楼公园的薛涛井。图据成都望江楼公园官方网站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其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提起清明节,人们总能想起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日,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抒发对已故亲友的哀思和怀念。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行清墓祭与踏青春游的好时节。”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清明节融入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才有了如今的清明节日。

缅怀祖先、宴饮游乐

清明融合了其他习俗

倘若在当下,向年轻人提起寒食节,估计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该节日曾在中华大地上延绵两千多年,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只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已悄悄地融入了清明节。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刘孝昌介绍,还有一种说法,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

除去寒食节,清明节还融入了上巳节的风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更是极为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年轻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门游玩。文人雅士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风雅的习俗。

“曲水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刘孝昌说,成都望江楼旁,于清末年间所建的流杯池,就是上巳节文化的最好见证。“旧时在成都,上巳节还有祭祀薛涛的习俗。”

传说,平日里薛涛井里的水无法制出薛涛笺,只有上巳节这天,薛涛井水漂出来的笺纸才是桃红色。于是,便有了“农历三月三,薛涛芳魂返,素笺变彩笺”这一说法。

“子推饼”“子推燕”

有纪念介子推之意

因寒食节禁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称。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风俗。

但除了青团,清明还有许多节令食物。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麯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在历史的演变中,枣糕成为了清明节的时令美食。而枣糕又叫“子推饼”,旧时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此外,还有一种与枣糕相似的清明节美食,称之为“子推燕”。子推燕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山西至今仍保留着清明节制作子推馍的美食传统,其外形非常别致,看上去就像是盛装打扮的馒头。从名字来看,子推馍和子推燕皆有纪念介子推之意。

据刘孝昌描述,西南一隅的蜀地也有独特的清明食俗——欢喜团。“昔日,成都每当清明前后几日,都有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卖欢喜团啊’,顷刻间一群娃娃围在担子面前。”刘孝昌说,欢喜团制作简单,先将糯米蒸熟,晾干后弄散成粒,再炒至膨松,蘸取麦芽糖搓成汤圆大小的圆团,外面贴几颗染成红绿颜色的米花,分别将三五个圆团用红线穿起来,即成欢喜团。

“欢喜团深受娃娃们喜欢,一人买一串,吃得眉开眼笑。”刘孝昌说,过了清明后不久,卖欢喜团的小贩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对娃娃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不妨在春光中,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新闻推荐

国际爱鸟日 再访“鸟撞玻璃”那座桥 原本透明的玻璃上已贴好渐变色薄膜,并用一些猛禽图案遮挡

原本透明的玻璃上已贴好渐变色薄膜,并用一些猛禽图案遮挡原本透明的玻璃上已张贴好渐变色薄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