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上百个公园里的应急避难场所
□杨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昊
3月19日上午,成都市浣花溪公园,阳光和煦。进入公园南大门处,便见深色地砖围成的巨型圆圈,中央用白漆涂写了一个大大的“H”。这是成都主城区唯一一个应急直升机停机坪,也是浣花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
目前,成都市有200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100余个位于城市各个公园里。这些避难场所为什么建在公园里,如何使用?
提供应急用电和生活用水公园避难设施随时可启用
浣花溪公园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是一座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也是一类应急避难场所。
“我晓得棚宿区在哪儿,我带你去。”68岁的成都市青羊区草堂街道草堂路社区居民胡声荣听说记者要采访应急避难场所,主动带记者来到浣花溪公园南大门旁的一片绿地。“看嘛,这里就是,我们街道组织地震演练,我都来过好几回了。”记者顺着胡声荣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写着“应急棚宿区”5个大字。
“灾害发生时,这里可以搭救援帐篷,能容纳上千人。”青羊区减灾委秘书长、减灾办主任冉成林带着记者走到绿地旁的竹林,这里配有应急水井、应急水泵。“它们随时可启动,提供避难群众的生活用水。”维护人员王鹏介绍,整个公园有7个应急供电配电箱、4个应急供水配电箱、两个发电机、3个棚宿区。
沿石板路前行,绿树成荫,应急指挥室就建在树荫下。记者走进应急指挥室,一大两小3块屏幕映入眼帘。“公园里有10个应急监控摄像头,这里可看到实时监控画面。”冉成林介绍,监控系统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避难场所五级联网,便于统一调度指挥。维护人员每天巡护两次,确保避难设施随时可启用。
以浣花溪公园为例可容10万人应急避难
不止浣花溪公园。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塔子山公园、大源中央公园等都是应急避难场所。
在塔子山公园,家住锦江区汇源北路的市民周倩告诉记者:“我经常来公园跑步,看到很多应急指示牌,现在具体位置都记到了。”
如此多的避难场所为什么建在公园里?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范要求,成都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一、二、三、四类,多建于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广场、学校等地。公园内多为低矮建筑,场地空旷,遭遇自然灾害时相对安全,容纳避难人数也较多。以浣花溪公园为例,占地400余亩,紧急情况可容纳10万人避难。
“在公园里建应急避难场所,还考虑到协调和美观问题。”该负责人说,应急避难场所和公园景观风格要协调、不突兀,比如有些公园里应急指示牌和道路指示牌风格一致,只是颜色有所区别,“这是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体现。”
延伸
“十四五”期间
成都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减灾“防抗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达1.6平方米。
该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已出台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该办法从规划与建设、日常维护与管理、场所启用与结束、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对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进行规范,明确各区(市)县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十四五”期间,成都规划建设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批简易应急避难场所,实现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目前,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基本完成。到2025年,成都市23个区(市)县都将新建1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该负责人说,下一步,成都将提升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效能,不断提升城市韧性,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2021年,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累计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54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8个。搭建成德人才协同发展平...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