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到2025年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30个
近零碳排放区
是指在现有低碳试点工作基础上,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低碳产业、使用清洁能源、运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生态建设等综合性措施,实现不产生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与碳汇趋近平衡的指定区域。
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30个;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30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记者昨日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近零碳发展模式,结合国家、省相关工作部署,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成都市发改委、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联合印发了《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路径。
记者注意到,针对园区、工业企业、社区、公共机构、景区五类建设主体的建设路径,《方案》提到了几个关键词:能源利用、资源环境、技术工艺、运营管理。
成都将通过系统提升园区、工业企业、社区、公共机构、景区等领域绿色低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综合能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夯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基础。
园区
电能替代 水系统集成优化
节能改造和低碳化交通,是近零碳排放园区能源利用的两个重点。《方案》提出,在园区中,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提高绿色建筑比重。园区内,公共交通路网密度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也同步提高。
电能替代是能源利用的重要体现。按照规划,这类园区将积极参与绿色电力消费,提升运输工具等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同时,因地制宜利用光伏、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空气源等可再生能源。
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的集成优化,是资源环境建设的关键: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
工业企业
提升电气化水平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电气化水平,是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的核心。按照规划,在近零碳排放工业企业的建设中,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工业电锅炉、电窑炉、电热釜及生产用电加热工艺,积极实施锅炉窑炉“气改电”、使用电蓄冷空调等,并倡导绿色电力消费,提升运输工具等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方案》提出,将瞄准源头清洁高效、过程智能控制、末端循环利用等方向,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降低污染物排放。
近零碳排放工业企业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碳足迹评价。同时,鼓励开展供应链绿色管理,带动供应链低碳行动。
社区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低碳物业管理服务
从规划开始,增强低碳出行便利度就是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方案》提出,要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新建建筑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未来,公共区域内的高效节能设备设施将广泛出现在市民身边。
城市社区是共建共治的最基层细胞。要达到近零碳排放,在这类社区建设中,将推行低碳物业管理和服务,建立社区能源、资源消费及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建设智慧化管理系统。
公共机构
无纸化办公系统 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
与传统的公共机构相比,近零碳排放公共机构的一大显著特征是要求采用无纸化办公系统。同时,倡导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实施绿色采购,将节约管理目标纳入物业、餐饮、能源托管等服务采购需求。
在运营管理中,将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活动或会议碳中和。
景区
增加高效节能设备 废弃物源头减量
今后,更多的新能源车船、路灯、宣传牌等,将出现在近零碳排放景区中。《方案》提出,将鼓励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游乐景观设施等采用高效节能设备。
针对景区的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近零碳排放景区将更加注重保护景区水体环境,保护景区林地、草场、湿地等原生植被,实施废弃物源头减量措施,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值得一提的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将不再出现。
本报记者 侯初初
新闻推荐
日前,青白江区中医医院来到大弯中学初中学校,为该校初一学生带来一堂中医选修课——中医文化与中医。同时举行了双方共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