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实用又美观,到川西古镇怀远的游客大多会买上一两件传统工艺受青睐 古镇竹编好卖了

金融投资报 2022-02-09 00:36 大字

张大爷的竹编产品

■ 本报记者 刘庆华 文/图

在成都以西50多公里外的川西名镇怀远,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组成的铁三角组合“怀远三绝”早已成为古镇的美食招牌,远近闻名。近年来,藤编也逐步成为古镇的又一张名片,“藤编一条街”红红火火,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在距离“藤编一条街”2公里外的老街口,张大爷的竹编小店就安安静静的贮立在那里,20来个平方的小店里摆满了竹编制品。与藤编制品以家具和装饰品为主不同,竹编制品更偏日常家用品,张大爷的竹编小店里,大到背篓、桌盖、箩筐、筛子,小到筲箕、果盘、手提篮、漏勺、刷把……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乡镇农家的日常家用。

据张大爷介绍,店里的竹编制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如果有人想定做稍大件的竹编用品,价格也能上百元。

除此之外,张大爷的工人还制作了一些高粱扫把、草鞋、棕刷、扇子等家用品来“陪摊子”,尽量让店里面的商品丰富一点,让顾客有更多选择。

店里面的商品基本都是手工制作,这是张大爷竹编店的特色。张大爷向金融投资报记者介绍了竹编的大致步骤。他们先从附近的村子收购竹子,一般先把竹子晾晒和浸泡,以增加竹子的柔韧性,然后再用工具刀把竹子划成细长的竹篾子,这个过程要尽量保证竹篾子宽度均匀;下一步是刮纹、打光,主要是让竹篾光滑,以防伤手,之后就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编织。

60岁出头的张大爷是编织的主力之一。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在农村里,自家院子周围种满了竹子,他自小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竹编。年轻时,白天干农活,有空时就会做一些竹编用品自家用或者是给亲戚朋友用,都是自己琢磨样式和花样。后来年纪稍大,他们从村搬家到镇上的老街,儿女外出打工,他就想利用竹编来补贴一下家用。

起初,张大爷只是摆几个竹编制品在家门口卖,一些街坊邻居会来光顾,周边乡村赶集的人路过也会买,后来古镇游客一天天多起来,张大爷决定把家里的铺面利用起来,正式开了一个竹编制品店,和原来同村几个年纪相仿、同样会竹编的邻居一起,专心做起了竹编制品。平均算下来,他们每个人一个月能编出上百个竹编制品。

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在古镇上,这样的竹编店有好几家。与古镇的藤编相比,无论是从从业户数、产值、名气还是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上来说,竹编都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仅依靠手艺人个人手工制作,从用途上说也主要是满足附近居民的家庭消费。

“像这种竹编的筲箕,淘菜、装菜、装水果都可以用,用完之后尽量把水沥干挂起来,一个筲箕能用好几年,装刚出锅的馒头包子还不粘,很好用。”张大爷介绍道。因为环保又耐用,消耗慢,在店面不需要支付租金的情况下,张大爷和两个工人的收入也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此外,由于张大爷和两个工人年纪都比较大,对于智能手机和电脑不太在行,依靠电商平台来扩大销路也难以实现。

不过,张大爷并没有因此有“退休”的打算。他说,竹编是一门难得的传统手艺,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出去闯社会,收入更高,这种需要耐心且收入不高的活计自然留给了年纪大的人,因此,他也想尽量让自己的手艺发挥余热,让更多的家庭用上经济实用又美观的竹编用品。

让张大爷感到宽慰的是,他的竹编店开了十几年,能够一直顺顺当当经营下来,他能感觉到还是有很多家庭喜欢使用竹编制品,尤其是这几年,不少游客都会买上一两件,让他感受到竹编又有了新生机。而他最大的希望,还是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成都智造!成都市一医院“机器人护士”上岗 年配液量近200万袋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品种智能化静配中心2022年,运行一周年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品种智能化静配中心,向外界解开面纱...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