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博粉追星的最高境界:将“说唱俑”创作成舞蹈,惊艳世人
一个文博粉追星的最高境界: 青年演员巩固演绎的独舞《说书俑》。
成都博物馆藏·汉代陶俳优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荀超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陶俳优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粉丝。要知道,这个高60厘米、宽40厘米的汉墓陶俑,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说唱俑。凭借“手舞足蹈,眉开眼笑”的喜庆造型,说唱俑圈粉无数。
来自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舞蹈编导王颖杰,就是说唱俑的“文博粉”,他还曾以此为灵感,创作了独舞舞蹈《说书俑》,并带领群舞舞蹈《说书俑》登上央视2019春节戏曲晚会成都分会场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了充满欢乐气氛和市井气息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以说唱俑为灵感《说书俑》展现川人乐观豁达
熟悉说唱俑的文博粉都知道它的形象,王颖杰说:“2018年,我来到成都博物馆参观,看到说唱俑之后,就被它吸引了。它的笑容历经千年,仍然那么生动,那么乐观,这不正是我们四川人生性豁达、生活富足、吃住无忧的表现吗?!”
这次参观,让王颖杰萌生了创作一部以说唱俑为人物背景的舞蹈作品的想法。接下来的半年里,王颖杰脑海中的《说书俑》慢慢成型。“当时我创作这个舞蹈,其实想简单地描述一个说唱艺人的一生,演绎他在舞台上演出和台下生活的一个对比。说白了,汉代的民间艺人就像我们现在搞艺术创作,这种千年文化的脉络传承是相通的。而艺术的感染力也是相通的,不管是陶俑还是舞蹈,艺术都有相通性,都是把欢乐带给大众。”
于是,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当夜幕降临,一个人抱着一面优鼓,这面鼓既是他的伙伴,也是他唯一的寄托,又好似他的恋人,陪着他从年轻到迟暮。“故事里,一个鼓书艺人从小时候学习鼓书手艺,游走四方,道尽人间冷暖,将欢乐带给人们,将酸楚留给自己。从头到尾,由鼓而生,由鼓而死,视死而又如生,他的鼓声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王颖杰希望通过《说书俑》表现民间艺人生亦为鼓舞、死亦为鼓舞的执着追求,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
文物与舞蹈携手 彰显巴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在五分钟的独舞演出舞台上,青年演员巩固将《说书俑》呈现得惟妙惟肖。回忆起当年的表演,巩固记忆犹新。“这个舞蹈的来源,只有一个文物形象,创作起来非常难。所以在排练初期,我也会跟着导演一起创作,编排故事内容,创作和挖掘一些舞蹈语汇,想着如何赋予这个人物一种形象、情感的表达等等。”
一定程度上,《说书俑》被巩固赋予了很多属于他自己的特质。“作为一个演员,我会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把自己的理解跳出来,这样才是真实的。”巩固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古典舞的元素,同时也有现代舞的影子,还融入了巴蜀特色。“《说书俑》讲述的是巴蜀地区民间艺人的故事,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哪怕有一丝对于那个时代的闪现,都是好的。我们也想通过表情极其夸张的大笑,展现巴蜀人民的乐观品质和精神。”
时逢国际博物馆日,王颖杰感慨颇多:“作为艺术家来说,博物馆的文物是历史、是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它们自带文脉,我们当代的艺术家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历史,并用多种艺术形式丰富表现,让文物活起来。”巩固也希望通过艺术的呈现,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进而喜欢并主动去了解,近距离感受馆藏文物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新闻推荐
网传锦江多人“淘金”?原来是淘“沙虫”售卖 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一旦发现立即劝止
现场与视频画面对比成都锦江有人淘金?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十余人站在河水中,双手持网状物品在河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