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羌声——读《心历100天—— 一个羌人的人类学笔记》后

阿坝日报 2021-04-30 11:38 大字

■邬彦姝

余永清老师的《心历100天——一个羌人的人类学笔记》向我们讲述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连续100天内,自己亲身经历的点滴,其中记录的文字和图片都十分珍贵,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为读者陈述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并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呈现。作者的胆识和超强的意识让人折服,他忘记了自己身处惊险环境之中,仍拍摄留下珍贵的照片,留下当时最真实的文字。余永清老师选取汶川地震后近十年这个时间节点,将十年前的文字整理结集出版,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重启和震撼的多重阅读体验,但于作者而言并非如此,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写到:“当生命中存封近十年的一段最苦难的记忆化为文字,几经周折,成书出版之际,说实在的,内心却没有太多的激动!”

在这100天里,大事小事皆有发生,但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个100天也没有经历地震后这100天的事让人刻骨铭心。书中出现了许多人物,有当地的领导、乡里乡亲,有各地来救灾援助的军人、志愿者,也有从成都、重庆、北京等各地来了解地震后羌文化情况的记者、民族文化专家学者等。

开篇《生死之旅》“大地突然剧烈震动了起来,厚实的石屋垮了,天空瞬间黑暗了……杂谷脑河流断了……”为全书定下了沉重的基调,也是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灾难的惊恐和无奈。5月20日《天崩的飞石》中,“那块塔顶神性的石头藏着几条褪色的羌红,也无声地躺在路边,似乎再没有人关注它的存在”,祭祀塔圣石本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的神圣之物,但在地震中倒塌的模样让人心痛。在此文中,作者还用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了地震时巨石从山顶飞落巴夺寨河中的一幕,虽以简短的文字描述,但巨石停在空中的那一刻对我感触很深,仅仅是现在看到照片的我们已觉十分惊人,可想而知,身处其中的作者和巴夺寨的人们是怎样的心境。为了给相机充电,继续拍摄留下珍贵的画面,作者“第一次一个人走在这样没有一个人影的路上,心里不免有一点紧张,生怕有一个石头掉下来”。成年人的疲惫和憔悴都挂在了脸上,孩童的疲惫在玩耍之余抛诸脑后,地震后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六·一”儿童节,失学的孩子们并没有失去他们的童趣,“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滚珠车’就是他们‘失学的童趣’,两个,三个,或是四五个一起,同坐一辆他们用智慧打造的‘乡土的车’一路尘烟,乐在乡间的路上……”,孩童的欢笑给精疲力尽的人们一丝生的活力和希望。《百岁老奶奶的生日》更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勇气,未曾接受转移到避险安置点的老奶奶,不肯离开生养的故土,在空荡荡的寨子和老房子里,作者和京华时报的记者陪伴她度过了101岁的生日。有生的希望,也有死的痛苦,《碎心的老释比》一天之内同时失去老大老二两个儿子,从老三的言语中知道,“老汉一天到黑都想着死去的两个儿子,已四十多天没有说话了”,同样经历着地震的痛苦,但谁也不能轻易说感同身受,因为谁也不能帮老释比分担属于他的那份痛苦。

除此之外,作者不忘使命,不畏艰险,尽可能地去访问、去查看羌文化受损的情况,抢救破损残墙下残留的羌文化器具,肩负起了羌人的责任与使命。羌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在此书中也有很好的呈现,这些羌文化习俗的呈现,是羌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抗病痛、灾难的体现,也是激励族人生存下去的积极态度。

《心历100天——一个羌人的人类学笔记》这本书看似无章的架构,却在地震后人们心境的变化、生活变化中有序呈现。开篇《生死之旅》交代了“黑暗中,大地不断摇着,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但生活还要继续,在绝望的等待和余震不断的惊恐之后,穿越废墟《古寨在低吟》,“夷为平地的寨子里,再也识别不出谁是谁家的房子。只是,一棵曾经被我们品尝过果实的李子树,成了唯一的标记……”《震后第一次去田里劳动》似乎回到了正常生活,虽然田里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但全寨人“开始为恢复生产生活而忙碌起来”就是在迎接生的希望。作者记录着自己经历的变化,见证着震后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寨中人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此书看似以日记体形式的每日记录与述说,却真实而完整地阐释了余永清老师这位羌人在地震后100天的历程。开篇《老释比的葬礼》中描写了一个没有羌族传统葬礼仪式的余明山老释比的简单葬礼,又以《老释比百日后的葬礼》作为全书的结束,这期间刚好100天。2008年5月12日至8月20日,刚好也是白家夺寨余明山老释比在地震中去世后的100天,作者在《老释比的葬礼》一文中写到自己参加了地震中老释比的葬礼: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一个真正释比老人的葬礼,今天没有超度亡灵的羊皮鼓的声音,也没有盛大葬舞的挽送,阳光穿越深谷斜照在坟地,几位亲人静静地撮起老释比火化后的骨灰,轻轻放入简易的木棺……老释比的女儿余九妹、儿媳妇马永兰从木棺旁捡起几块成形的骨骸,放进白布袋里,失声痛哭起来。或许,老释比的死亡应验了他自己生前的一句话:“我死了,不要花圈,不要隆重的葬礼,只希望一个人清清静静地走……”

这样简短的文字,有环境的描写,有亡者亲人的描写,似乎还透露着亡者内心的描写,这样的写作,也是给亡者最大的慰藉。在整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老释比百日后的葬礼》,老释比“百期”的仪式结束后,作者这样写到:夜晚,我站在板房的门口,仰望黑色的天空布满了无数的星星。突然,一颗闪亮的流星,从老释比墓地的上空划过,我仿佛看见老释比牵着那只白天为他祭献的黑色山羊,漫步在美丽的天空!到这里,亡者亲友的虔诚老释比已经收到,“一颗闪亮的流星”划过,可能就是老释比给活着的亲友最大的鼓舞。

诚然,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许多宝贵瞬间,也有不少羌民族传统习俗穿插其间,但仍有部分羌民族传统习俗的描写作者一笔带过,稍显粗糙,我们希望了解到更多、更完整的羌民族传统习俗的精髓。

总体来说,《心历100天——一个羌人的人类学笔记》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关于羌民族文化的著作。它既有文学意义上的独特性,更有文化和史料意义上的专有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此书的价值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新闻推荐

抢跑“绿色新赛道” 仗不好打得顶着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既要跑得稳,还要跑得快。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条新跑道上,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应该有这样的城市担当。刚刚进入全面...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