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依旧自强不息者值得尊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评论员孔雨童
这两天,想必很多人都被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和他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感动着。一个步步艰难的孩子,以对“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强信念,走出大山,走进中科院,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苦难。
触动人心的,是在暗淡人生里始终没有熄灭的向上的光。十几岁的孩子,母亲离家,父亲和婆婆同年去世。要活下去,半夜抓黄鳝卖钱、钓鱼、养猪崽,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冻得直打寒战;因为拖欠学费,被一次次约谈,自尊一次次被刺痛……即使这样,记忆中最幸福的事,依然是“在漏雨的房子煤油灯下读书写作业”。他说,“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22年求学,一路走到中科院博士毕业,人生终于“翻面”。
跟黄国平一样感动世人的,还有一则被称为现实版《活着》的短视频——2011年,成都交警谭乔在做节目时拦下一名废品超载的老人:半百岁月里,母亲、哥哥、父亲先后去世,妻儿也在难产中死去,他孤身一人靠收废品养活智力残疾的弟弟,陪伴他的只有一条老狗。当谭乔问他怎么扛过来的时,老人说“往前看”。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个故事在十年后有了后续,“福贵大爷”靠收废品组建了新的家庭,还有了一个5岁的女儿,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苦难是人生中太过稀松平常的事。贫穷、疾病、意外、生离死别……可无论生活多么苦难艰辛,还是有人不空怨命运不公,不弃向前向上,自强不息,努力伸手去把握“生机”。于是,生活的废墟上终能开出花来,人也可以为自己找到光明和希望。
我们应该致敬这些平凡的在苦难中依旧自强不息的人们。这些故事里有真正可贵的力量,它小可以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大可以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里”。它让人想到很多的画面:疫情期间封闭的武汉一座座高楼之间合唱的歌声;洪水来临时堤坝上一双双互相挽起的手臂;经济落后的年月里,咬牙奋斗让小家和大家“过好日子”、让社会“旧貌换新颜”的千千万万人;甚至上溯百年,在列强入侵时,顶着炮火前赴后继上战场的中华儿女的身影……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的自强和不屈,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带我们走到今天。
从“把书念下去”“往前看”,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它们都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最高礼敬。
新闻推荐
市民在吃火锅。本报记者杨涛摄本报讯(记者杨涛)近段时间,铜城春寒料峭,这使得火锅等热气腾腾的美食成了市民消费的主角。记者...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