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 成都轨道交通:乘风破浪 奏响城市发展新乐章
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金府站内。
成都轨道交通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成都轨道交通智慧运营。
2020年,注定是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成都地铁首条线路1号线开工建设至今,已历时十五个春秋。十五年探索前行,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意味着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这是一份攻坚克难的答卷——谋划、设计、施工,面对一个又一个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难题,成都轨道交通敢为人先、奋进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行业的“成都标准”。
这是一份全球瞩目的答卷——更快、更新、更优,作为全国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强度和速度吸引了世界目光。
展望未来,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8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8个项目,将进一步织密成都轨道交通网。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乐章,正奏响。□禾雨 (图片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拓展新空间
激流勇进创造“成都轨道”速度
从2005年12月成都地铁1号线项目开工,到2020年12月的五线齐发,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建设速度,彰显着成都市“奋进不息”的发展节拍。
“进”字重若千斤,实现并不容易。成都的“地铁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萌芽。但圆梦之旅,总有艰难险阻。
彼时,成都申报轨道交通一期项目,就有专家断言,成都特殊的地质条件不适合修建地铁。
阻碍不止于此。专业类别繁多、施工工艺复杂,征地拆迁、管线迁改耗时长,密集人口区地下施工、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安全风险高、工效低……一道道难题,都是硬骨头;一对对矛盾,都是必答题。
蒿目时艰,激流勇进。成都轨道人用实际行动破题:没有先例,就成为先例!
规划先行。先后形成2001版、2005版、2011版、2016版和2018版线网规划正式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心城区机动化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70%、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的80%的交通结构目标,率先回答了中心城区和郊区是否修地铁、修多少地铁的问题。
多方协同。充分依靠“政策保障、政府协调、内部协同”的机制体制,科学、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成都市政府建立了轨道交通建设协调机制和督查督办机制,以市长为召集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长的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每月召开 一次指挥部会议;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市轨道办,每周召开一次例会。
目标督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根据成都市政府授权具体负责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工作,建立以计划为纲、总体统筹、节点管控、标准化施工的项目群管理机制,建立以目标导向、过程检查、专项督办、结果考核为主的目标督查管控机制,建立以领导牵头、首问负责、分级协调、结果导向的综合联调保障机制。
履险十五载,成都轨道交通线网高峰时期在建工点达480余个,同时掘进盾构170余台,现场参建人员5万余人,建设强度及建设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连续8条线路以最高标准建成开通,创造了“成都轨道”速度,彰显了“成都轨道”品质。
抢抓新机遇
科技创新抢滩时代风口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实施TOD综合开发……成都正处在新时代的风口。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当一大批战略机遇在成都交汇叠加,成都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命也随之变化。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成都在车辆维保成本、人员培养和线网应急处置等方面该如何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
面对新问题,成都在破题中抢抓机遇。“抢抓机遇”成为关键词。
发挥科技力量。建立风险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点巡检双预控机制;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为重要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行管理人员实名制公示,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利用“隐患排查点巡检系统”定量下派巡查任务,实时监控现场隐患动态。同时,提升第三方监测、检测、测量精细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单位的管控和考核,充分利用“黑名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监理人员的资质以及到岗履约率的管理力度。
发力智慧地铁。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列车运维精准管理。构建并运用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融合智能感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结合地面配套应用平台,进行状态监控、故障预警及健康评估。开通全自动运行线路,除了采用国际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运行系统的9号线一期,第四期线路中,还将新增3条线路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
技术之变、路径之变、时代之变,背后则是成都轨道交通始终不变的开拓精神。细看成都轨道交通十五年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无论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困难和挑战如何交织,成都轨道交通攻坚克难的定力始终如一,专注发展的路径从未更改。
激荡新动能
服务产业功能区助力高质量发展
回望过去。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成效卓然:以成都轨道为范本,成都协助住建部编制地铁调试手册,引领地铁行业调试标准化;分析成都设计防汛的背景,在总结成都轨道交通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完成《轨道交通工程防洪防涝实施导则》,统一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防洪防涝技术要求;形成油气田区高瓦斯隧道管理成都经验;开创大直径盾构施工成都效率……一个个“成都标准”应运而生,也奠定了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全国领先的重要地位。
站在当下,中西部首条全自动运行的成都样本“出世”: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按照全自动运行GoA4级标准设计、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对信号、通信、车辆及综合监控等核心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下一轮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放眼未来,轨道交通还将为成都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产业功能区是未来城市新型社区,是未来成都新增人口的主要生活区域,“十四五”期间,成都轨道交通将力争覆盖绝大多数产业功能区,服务产业功能区建设,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构建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工作要求,有力落实产业生态圈由“引产业”向“建生态”转变,企业发展由“本土化”向“走出去”转变,全力打造一流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助力成都加快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未来,成都交通建设将加快推动新一轮线网规划优化,积极加速同城化市域铁路建设,逐步壮大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强力统筹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向产业功能区延伸,积极提升轨道交通畅行力,为成都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多元文创社区“智”治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文化小程序背后的社区发展治理数字化尝试居民通过参与活动积累积分,兑换奖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