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都日报 2020-12-16 02:06 大字

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为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顺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更高要求的积极回应和精准响应。“十四五”期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厚植高品质宜居生活优势,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发展动力,全面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城市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 丰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内涵

突出公园城市形态美,展现城市的丽质。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更趋和谐。在“一山连两翼”的整体空间格局下,管控好“四线五色”,不突破生态红线、不触碰耕地底线,优化城市边界线、优化城市天际线;促进城市生态四季不同色、避免城市建筑一个色、增加城市天空的蓝色、守护“两山”青色、修复“两江”绿色。坚持“十字”方针,合理优化产业功能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空间布局,强调职住平衡、功能协调,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容积率和城市形态规划,坚持设计城市,打造远近高低各不同、绿水青山掩映中的城市自然形态,避免一般高、一个样、一种色排兵布阵式城市模样。突出小街区规制的生活机理和大城市干道的产城脉络。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相互交融嵌合,形成开合有度的城与自然有机协调空间结构形态。

突出公园城市生态美,展现城市的品质。“让城市居民就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和中小规模的公园绿地互联互通绿色空间体系,凸显四季鲜明的自然色调和典雅精致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优化升级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新能源车的比重,逐步实现零排放,持续降低PM2.5、PM10、O3、NO2和SO2的浓度,使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景观营造,展现鱼翔浅底、白鹭翻飞的良好水生态,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得到均衡呵护,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突出公园城市文态美,展现城市的气质。纵观国内外受青睐的历史名园和全球主要发达城市,其共同点都具有独特人文魅力。公园城市建设不但要展现成都的独特人文特质,更要突出以文化人的魅力。以“三城三都”为载体,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传承天府文化,让慢生活、快工作,“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成为成都人的显著气质,让“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时代风尚,为城市塑造品牌优势和永续动能。强化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林盘院落等历史烙印的感召力和吸附力。围绕多层次民生需求,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居民和客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突出公园城市业态美,展现城市特质。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合理引导产业竞争,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循环,培育城市主导产业门类,融洽社区产业与社区生活。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构建产业生态圈与社区生活圈的绿色生态环,提升产业竞争力、能级和韧性。倡导商业新风尚,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快速迭代,促进各种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快速更新。

围绕“三大维度” 探索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建设途径

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之城。一是建设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城市生态环境。对标新加坡、深圳等城市,优化调整绿地系统规划,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全面共享”的千园之城公园体系,融合城市形态、片区文态、街区业态,突出花卉和彩叶的运用,打造主题鲜明的特色景观,精心雕琢社区街道“金边银角”;探索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人居的制度建设,实施屋顶绿化与立体绿化,建设空中花园、垂直森林,打造社区交流新空间。构建以绿道为脉络、山川为景胜、农田为景观、城镇为景区的生态格局,建设天府绿道、城市绿心、精品绿轴,共享闻香观叶赏花的林荫街道和生态景观河道,构筑城园相融人城和谐大美形态。二是建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人居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修复龙门山、龙泉山、长秋山生态系统,系统推进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的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田园变公园成为现实。坚持“三治一增”工作思路,系统推进水、土、大气污染治理和“十大攻坚战”,建立以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司法体系,确保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宜业之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一个体系、两个模式,优化四个链条。一是全面探索构建GEP核算体系,完成水权、排污权和碳汇交易制度建设,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资本。二是探索以生态空间为导向的EOD城市开发模式和公共资源项目股份制开发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城镇开发融合发展,对标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围绕生态空间布局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绿色经济产业,将城市产业功能与绿色空间有机驳接,发挥生态环境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的重要作用。以国有平台公司持有的生态空间土地资源为资本,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开发并运营共同建设获得的资产,以运营收益平衡社会资本投资。三是优化产业生态的四个链条。挖掘价值链,突出各个环节的比较优势,做优价值高端。闭环供应链,缩短供应链,提高供应效率,降低成本。强化创新链,放开科研的风险投资管理,培养科研专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创新成果的科学客观评估体系。优化服务链,保障产业良性循环的生存发展环境,突出政府和市场的精准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强烈的宜人之城。不忘营城初心,始终将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城市幸福感的标准。一是创新场景营造,展示成都生活,提高场景的体验感,获得积极的价值导向、惬意的生活方式。培育发展“锦江夜游、高塔夜秀、美食夜市、酒吧夜娱、民居夜宿”五大夜间经济形态和消费场景,增加消费体验。二是持续优化“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低碳出行体系,构建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健全资源循环化利用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建配套,着力打造“远者来、来者悦、悦者居、居者乐”的生活环境。四是加快建设“平安成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群众的人生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五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持续完善方便高效的沟通反馈平台,及时解决群众忧心的麻烦事。

突出关键领域 厚植高品质宜居生活优势

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生态宜居特质和国宝大熊猫、芙蓉花等城市品牌IP,造就了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独特魅力和比较优势。“十四五”时期,应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从细分领域入手,突出关键领域、关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厚植高品质宜居生活优势。

以绿色之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一是利用生物医药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扩大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开发中药类药剂。建立药谷、药食、医美、康体等完整康养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特色康养小镇,构建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二是依托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特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游学研学绿色产业。三是开发成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建立横断山脉动植物科学研究院,打造全球植物品种基因库和登录中心,抢占世界植物基因研究新高地。四是对标日本大分县,在西控区域和东部新区,利用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特色产业化道路,突破“千村一面”的发展瓶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蓉城之名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一是充分发挥花交所的专类交易牌照和中欧班列(成都)的优势,加快推进花卉苗木进出口园区建设,搭建服务于东南亚和欧洲的西南花卉苗木集散中心,建立花卉苗木交易指数体系。二是以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做活做强高级别花卉苗木博览会、新品鉴赏会,大力培育川派盆景、紫薇编艺以及芙蓉、蜀葵、兰花、月季、荷花、菊花、百合等为代表的蓉花品牌及其衍生产业,将“蓉花”品牌唱响世界。

以国宝之名大力发展大熊猫文化产业。一是统筹管理大熊猫IP,规范大熊猫冠名、形象展示等商业行为。二是利用大熊猫的亲和力,创建大熊猫绿色认证品牌,打造大熊猫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和健康安全文旅产品认证。三是对标迪士尼乐园,鼓励以大熊猫及其伴生动植物为题材进行创作,挖掘大熊猫文化,创建大熊猫乐园,深化大熊猫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建设数字熊猫研发总部基地和大熊猫文创首发基地。

(作者:何显松 市公园城市管理局总工程师,2020年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

新闻推荐

防控疫情也要防治“网暴” ■ 梅 麟

随着冬季到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持续增大。近日,成都确诊患者赵某个人信息被泄露传播、遭到网络暴力一事引发关注。如何...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