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那轮圆月 记“每月十五文学社”
□ 刘宝库(成都)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他们走到了一起;为了心中的一盏明灯,他们集结到了一起;为了这盏灯火的长明,他们坚守在一起。
这就是“每月十五文学社”,成都市一个十分普通的文学社团,普通到几乎没有市民会关注到它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文学社团,却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像生命力极强的野草,任凭各种风浪冲刷,始终顽强生长。
40年前启航的“每月十五”
1980年,成都市东城区红杏文学社和西城区浣花文学社构筑起成都市工人作者心中文学梦想。恐怕当时的发起者都没想到,这一文学梦竟会延续40年!
那时的社会氛围相当适宜文学发展。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创办了《工人文学》,后又成立了成都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在《工人文学》编辑部所在的一幢老式楼房的二楼上,传统的木楼梯木楼板踩上去很有弹性,木栏杆长期被无数人上下楼抚摸,生出厚厚的包浆,光滑温润。每月十五日,职工作者创作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谈创作规划,谈作品构思,谈点滴见解。发言没有规定范围,不乏闪烁的思想火花。不经意间,这样宽松活跃的座谈形式也被保留下来。
《工人文学》后来停刊,成都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也悄然消失。《成都工人报》副刊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依旧是每月十五日在大慈寺茶馆举办作者创作座谈会,并把座谈会命名为“工人文学沙龙”。
大师、名家默默呵护的“每月十五”
岁月流逝,大浪淘沙。文学热潮退却,许多社团消亡,《成都工人报》也停刊了。但在对文学无比热爱的作者推动下,“工人文学沙龙”坚持了下来,没有经费来源,参加座谈的作者AA制,茶水钱自负。尽管如此,文学爱好者们热情不减,每月十五日准时如约而至。这一现象引起老一辈文艺大师的注意。著名诗人流沙河多次参加座谈,和众多业余作者一起座谈,说文学,谈创作。
在普通人看来,以流沙河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名气,他根本不会将这样一个文学社团看得有多重要,但他却像呵护幼苗一样,呵护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学社团,自愿担任不取分文报酬的顾问。经他提议,将“工人文学沙龙”更名为“每月十五”,并亲笔题字。
这个名字既有历史传承,又寓意未来的圆满。文字虽白,却意蕴深长。至此,“每月十五文学社”横空出世,在成都的文学星空中,多了一个由众多业余作者组成的文学星座。
除流沙河外,自愿担任“每月十五文学社”并不取分文报酬的顾问先后有:王尔碑、张新泉、林文洵、牛放、杨然。
2000年,成都市作家协会成为文学社的主管单位,对文学社的活动开展进行指导。
在文学小路上长跑的“每月十五”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文学的小路崎岖又喧嚣拥挤,总是不断有人退出,又不断有人加入。时过境迁,今天的文学小路依然崎岖,且更加险峻,难以登攀,退出的人多,新进来的人寥若晨星。文学的风光不再,在曾经拥挤的文学小路上,如今的“每月十五文学社”竟显得那样形单影只。
那一年的冬季,又到十五日,天空中飘着蓉城少见的大雪,雪花被寒风裹挟,更显刺骨寒冷。文学社社长杨光和和向洪亭早早来到大慈寺茶馆,等候前来的作者们。由于当天的气候过于恶劣,没有一个人赶来。她二人在四处透风的茶馆里等候了整整一个下午。
预定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她们明知不会有人来了,准备打道回府;但她们想,万一有人来了呢,岂不是扑空!于是她们坚持等到预定散会的时间,这才离去。
当下,文学已被许多人淡忘。但在“每月十五文学社”这个群体中,文学永远闪烁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光辉,永远体现着艺术之美,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这就是支撑“每月十五文学社”能够在蓉城的文学天空下,穿透雾霾,散发着并不耀眼,却十分朴实纯净星光40年的原动力。这是他们聚集那盏不灭的文学明灯而发出的心灵之光!这样的光芒,可以穿越时空,抵达更远的地方!
硕果累累的“每月十五”
“每月十五文学社”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组织者仍然尽最大努力来提供园地,开展活动。他们将文学社成员提交的作品集结,自费打印作品小册子,让大家来“评头论足”,找出不足之处。作者则根据意见建议进行取舍、修改,以臻完美。
翻开文学社“大事记”,可以看见一路走来留下的辉煌足迹。除每月十五日座谈外,每年都有数次大的文学活动,采风、讲座、作品赏析会等经常举办。在众多作者辛勤耕耘下,文学社硕果累累,仅在2009至2019年短暂10年间,人民日报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吉林长春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出版了多部由该文学社成员创作的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及民俗文化专著等。
文学社不仅仅关注文学创作,还在文化建设上积极建言献策。2012年2月15日月会上,文学社联名发起了“百花潭慧园扩建为巴金博物馆”建议,联名信件由文学社成员签名呈交市委市政府,得到高度重视。如今,“巴金博物馆”已在百花潭慧园矗立了多年,许多市民在这个博物馆内,通过参观实物、图片等,直观地了解到这位成都籍文学巨匠的创作之路,也了解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
这是“每月十五文学社”三十周年纪念专辑散文卷后记中的一段话:“……除了坚持,还是坚持,从初一到十五,从青丝到白发,生命在茂盛着,为生命而表达……用指尖敲出清新的文字,用内心深沉的行吟,铺陈着每月十五的风雅。天上的那轮圆月,就是心中的图腾。”
新闻推荐
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人城境业和谐统一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创“新”扮靓公园城市里的社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城,亦如是。一座城市的日常运转,如同生命体在呼吸律动。只有保持社区这个细胞健康,城市这个“生命体...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