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都灯影14载“牵戏人”罗兰秋:复活中国最美皮影(上)

华西都市报 2020-11-02 02:49 大字

研究成都灯影14载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罗兰秋已出版两本有关成都灯影的专著:《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和《最后的影戏》。 摄影/王磊

成都灯影影偶。成都博物馆藏

拥有14个关节的成都灯影影偶。

图/《最后的影戏》

正在錾灯影的成都灯影工匠。图/《成都通览》(清·傅崇矩)

民国时期的成都灯影艺人。图/《最后的影戏》

刚进门寒暄未及,罗兰秋就说,你来你来,把封面新闻的记者拉进客厅旁边一个小书房。书房不到10平方米,屋里除了书架和座椅,最引人瞩目就是一个1米多高的黑框白布小戏台。这是罗兰秋新近搭好成都灯影戏“影窗”,由罗兰秋自己设计,自己买材料制作而成。

58 岁 的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兰秋是成都灯影的骨灰级发烧友。成都灯影因其影偶设计精巧别致,曾被誉为中国最复杂的皮影。但由于战乱和电影的冲击,成都灯影上世纪30年代就在蓉城街巷中绝迹。

2006年,罗兰秋在一场画展上偶遇民间收藏家拿出来展出的成都灯影影偶。“我的第一感受是又骄傲又悲哀”,罗兰秋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竟然不知道家乡还有这 样 的 宝贝”。出于好奇心,罗兰秋开始探索成都灯影的历史,结果没想到在这个冷门的课题中,一泡就是14年。

中国最复杂的皮影

罗兰秋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成都灯影“太美了”。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盛行于关中一带的皮影戏已经接近成熟形态,到清代时,皮影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根据四川大学江玉祥的研究,在皮影戏鼎盛时期,各地的皮影各具特色,以地域主要分为北、南两大流派,“南影以四川影戏为魁首”。而四川影戏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灯影。

成都人管皮影叫做灯影,成形约于咸丰年间(1850年以后)。当地皮刻艺人以川北的土灯影为基础,融合陕西渭南影子精雕细刻的特点,博采众长制作出高达80厘米(一般北方灯影仅33厘米左右),结构复杂,细致考究的“影子”。

皮影一般使用动物皮制作,使用的动物皮质地不同,制作出来的影人也不一样,“因为北方天气干燥,它(影人)不可能弄很大的,大了他的皮子就(容易)翘起来了,就不好演,所以你看他们的皮影比较小,就33厘米。”

四川物产丰富,盛产牛皮,而且在“耍”上面,蜀人总有巧思。成都的灯影雕刻工匠弃驴皮、羊皮以及过软的水牛皮,而选用坚硬的厚黄牛皮,做出多达14个关节的影人(一般皮影人物关节在6到11个之间)。技艺高超的灯影艺人操作起来,不仅能让影人如真人一般俯仰顾盼,捋须撩袍,表现传统戏里的各种身段,还能展示“变脸”“转椅”“亮跷鞋”等高难度动作。

成都灯影不仅大,而且精。罗兰秋介绍,成都灯影在纹饰花样上集蜀锦蜀绣、蓝印花布以及年画等民间工艺之大成,曾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中国“最复杂的皮影”。其雕刻方式也别具一格,四川方言称之为“錾灯影”。

“因为(黄牛)皮子很厚,很厚他(灯影雕刻艺人)就没有办法用刀刻,只能拿一个一个模具这么錾出来的”,罗兰秋说道,“你看他有很多模具都一样的,有一圈一圈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花纹的)。”据说一套錾成都灯影的工具有300多个样式。而一套“影箱”有300多个人物和配景,需要花费一个雕刻艺人三四年的时间,以至于清末成都做灯影者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

川剧玩友爱耍皮影

罗兰秋认为成都灯影与川剧的玩友(戏迷的一种,常围着鼓师清唱)的活动联系紧密。由于成都皮影戏几乎照搬川剧戏目,人物设计大多依照川剧中人物服饰设计。“所以耍皮影很多都是川剧玩友,或者叫做‘打围鼓’的。”这些玩友们没有服装,也不会身段,就是爱唱,于是他们用皮影代替自己上台表演,“他们在皮影里面找到一个慰藉。”

现代人很难想象百年以前,都市街头,乡间村口皮影戏之流行。目前,流行于世的清末老照片中,有许多描写街头儿童观看西洋洋画片的景象,但在这个时候,洋画片的影响力远比不上皮影戏。第一位四川皮影戏研究者、历史学家任乃强出生于1894年,幼年正是乡间皮影戏流行的时期,他对于自己在小时候观看过的皮影戏记忆深刻,以至于80高龄依然能清楚回忆戏目的内容和当时观戏的感受。

此外,由于成都皮影大而巧,适应大场合演出,完全可以胜任任何大型剧目,演出成本却比人戏低廉许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1909年成都有大戏班9个,而影戏班则有14个。灯影戏甚至能够反哺人戏,“比如川剧中就有一种叫做灯影儿步伐,就是从二维的灯影表演里来的。”

成都方言里现在还留有许多灯影戏走过的痕迹,比如“灯影儿作揖——下毒(独)手”,“灯影儿抠背——牛皮子唣痒”,“气得灯影儿吹胡子”……但最有名还要算另一种同样出现在清末四川的牛制品,即“灯影牛肉”。

一般灯影绝流行

“成都灯影是中国城市皮影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罗兰秋说。

清末,成都灯影以精美闻名全国。同治、光绪年间,成都城内灯影戏班多达40多个,“每夜都有几处过街戏,来往行人,随时可立于街边看灯影戏。”

但时代变化,百业难继。虽然西洋画片没有占领中国街头,但紧接着而来的西洋电影彻底摧毁了中国城市中的传统戏园,包括皮影戏在内。据江玉祥的研究,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内尚有120多个影戏班,到1932年只剩下3个。

连年的战乱,剧目的陈旧、西方技术的碾压,再加上西方古董商人对皮影雕刻艺术的好奇,加速了影戏的衰落。城市里皮影班子大量出售影偶,以换取短期生活费用。

1935年,近代教育家黄炎培诗称成都灯影在街头已经接近消失:滦州剪纸忆分明,西蜀镂皮制更精。银幕至今呈曼衍,一般灯影绝流行。

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新闻推荐

新发展理念为公园城市赋能

上接01版5年来,在绿色发展中谱写新篇在成都,有这样一个群体,专门拍雪山。他们既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也是这座城市的爱好者。这...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