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蓉”到“留蓉” 看全国最佳引才城市背后的创新源

成都日报 2020-06-15 01:14 大字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成都,各类人才以创新为使命,抓实干、抢先机,在国家创新之中,留下“成都创新”“成都智造”的符号。

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激活人才“第一资源”。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将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发展环境。突出城市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尊重科学、礼敬创新,实施“科学城人才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持续开展城市创新人才、优秀创新企业、卓越创新团队评选。凡是有利于人才安居乐业的事,成都马上办、马上干,让各类人才在成都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成都的创新人才,看成都如何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发展环境。

“成都智造”为登上珠峰提供通信保障

“公司生产的百灵卫星地面便携站与中星6A卫星实现了端到端的国产化卫星通信,通过中国卫通集团与安迪科技共同打造的‘中星易通’平台,为新华社前线记者新闻报道提供了通信技术保障,让所有人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方式见证珠峰攀登者登顶和高程测量过程。”谈起半个多月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便携站为珠峰测量提供通信保障,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仍然难掩激动。

5月27日11点,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8次测量珠峰高度,也是时隔15年后再次测量,意味着珠峰“身高”将迎来历史性更新。

数字记录的不只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更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探索。此次测量,是我国首次全程使用国产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安迪科技自主研发的“百灵”卫星通信地面便携站,就在其中提供通信技术保障。

记者了解到,这台设备集成度高、重量轻、体积小,5分钟快速开通,可以单人远程背负,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清晰传回数据、语音和高清图像、视频。“相比进口设备,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开发,更加适合国内的应用场景,也大大降低了建设和维护成本。”刘磊说。

从自主生产到自主研发再到自主可控,刘磊和安迪科技走了20年。“最开始我们只是专注于卫星工程建设和卫星通信系统的集成。”2000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不久,刘磊放弃稳定的工作,毅然走上创业路。然而,当时业内卫星通信核心设备以进口产品为主,公司要持续发展只能依靠国外供应商,他渐渐意识到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

“真正的国产自主是100%的‘代码和逻辑’层面的完全自主可控。”刘磊说。为此,安迪科技从算法、逻辑、架构、系统、质控、测试等环节全面开展研发,产品陆续推出市场,其中包括超轻应急通信卫星、空间链路加速器等,并且完成高通量卫星传输技术预研,针对低轨卫星场景推出了相控阵天线,设计出“关键器件100%国产率”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如今,安迪科技开发的卫星通信地面设备已经拥有128项自主研发专利,性能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0%,有在蓉高校毕业生、回蓉发展的本地人,也有外地来蓉的人才。”刘磊说,创新创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而成都恰好是集聚人才的高地,“成都创新创业土壤肥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各类人才政策创新和落地落实,能够吸引人才来蓉并且留得住,这也是我扎根成都20年坚持自主研发的原因之一。”

据悉,安迪科技所在的成都高新区,在运营场地、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了支持。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人才优先发展的鲜明政策导向,从注重“招引人才”“用好人才”,向更注重培育人才生态圈、完善人才服务链转变,在高效引才引智的同时形成体系化人才培育服务机制,构建起了人才工作新格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目前,安迪科技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四区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建立了运营基地,与全国多个地方的应急部门达成合作,正加大研发力度,打造高低轨+地面5G相融合的天地一体模式,对内推进“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对外推行“一带一路,科技贸易”,以优秀的卫星通信产品和技术“服务中国,服务世界”。

“小头盔”背后的人才“大驱动”

从在春熙路首次亮相到远销35个国家和地区,“诞生”于成都的光启智能防疫头盔如今已成为全球抗击疫情的一柄科技“利刃”。轻量化结构、部署无感巡查、毫秒级反应、15米远距离多人同步测温、信息数据实时匹配反馈……小小头盔的背后,成都科技创新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如今,这份创新已经走进了医院、校园、商圈、机场、火车站等多个场景。

创新的核心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光启集团区域发展平台总裁同时也是成都光启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邓一标看来,成都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人才政策带来的不仅是更广阔的产品应用场景,还有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渠道。

“从2014年来到成都,我就被这里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环境吸引,目前我们已经把多个技术板块放在成都,今年还将启动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邓一标告诉记者,企业的总部在深圳,与腾讯仅有一公里之隔,如今两者纷纷选择落户成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对开发人才强大的吸引力。以头盔为例,参与技术研发的人员中,成都人才占据大半,应用场景搭建中,春熙路等大型商圈首当其冲。“人才绿卡、配套公寓、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集聚,加上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服务政策,充分免去了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专心投入研发生产。”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突出城市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实施“科学城人才行动计划”,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精准支持。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布局中的核心,成都科学城已经栽好了梧桐树,吸引凤凰来。

记者了解到,以成都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地,成都天府新区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根据重点企业和项目人才需求,编制紧缺人才目录,持续开展“天府英才计划”“蓉漂人才荟”等招才引智活动,通过发放“天府新区英才卡”“高新金熊猫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政务+生活”服务。去年以来,已吸引青年人才落户约5万人,高层次人才全年新增近90人。

“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成都天府新区配套先行,落地优越的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配套,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提供了关键条件。”在云从科技创始人、总裁周曦看来,从重庆两江新区发展到成都天府新区,这样的战略布局不仅缘于川渝之间的“兄弟情义”,更在于成都良好的引人、留人政策。“中科院、四川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前沿科学机构纷纷落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两者的叠加是对人才的强力吸引,良好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活圈也让引来的人留得下。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机遇,云从科技将进一步扩大在成都天府新区的发展规模,建设有引领、示范意义的新基建数字应用新场景。”

全市累计落户青年人才达35万人

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实验台架高速运行,振动冲击声气势磅礴。和平日一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关注着相关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世界首创新能源“空铁”的运行,“空铁”的第一条商业线将在成都诞生……从1981年来蓉至今,翟婉明人生几乎一半的时光,都留在了成都,那些夺目的成果与创新,也大多诞生于成都。

再将视线聚焦到成都的创业星辰。今年4月,四川科创板第一股成都先导敲响了上市锣,其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进就是一名“蓉漂”。2012年,李进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工作,回国创办了成都先导。也正是在这片沃土上,他的梦想从种子破土长成了参天大树。目前,成都“科创板军团”总数已经达到4家,居中西部第一。

在成都,各类人才术业有专攻,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更是改变这座城市未来生长方向的一群人。他们矢志不渝地探索与实践:是创新星群里的星辰,虽点点星光,却闪亮耀眼;是创业茂林里的大树,跬步拔节,却势如破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成都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人才计划2938人,孕育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18家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全市累计落户的青年人才达35万人。

而截至2019年12月底,成都共有两院院士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5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80人。

在2019年,成都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93位、超过深圳,本地高校应届生留存率居全国第三,成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受年轻人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更荣获了“2019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并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进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成都带来了时代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构筑增长极、形成动力源,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发展环境。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出台人才新政“2.0版”,围绕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风口,抢抓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战略机遇,吸引汇聚天下英才共建西部科学城,释放城市发展新机遇、激荡产业发展新蓝海,让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成为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实现从追求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的战略性转变。更好的成都,遇见更好的你。

专家声音

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柴剑峰:

成都要形成?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人才在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汇聚人才资源,通过优质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来支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长期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提升成都人才制度竞争力,并转化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治理路径。

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环境。优化人才环境的前提在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开放度。

构建良好高效的工作成长环境,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关注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加强对布局在成都的2个“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个“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6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投入,持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成都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人才保障。

建设兼容并蓄的城市开放环境。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通过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人才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发展软实力。

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人居环境。健全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图书馆数量、质量,加快、加密城市交通供给,控制成都市房价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吴怡霏?宋妍妍?曹凘源

新闻推荐

半箱药品、“十句英语”、一双病眼 76岁成都老人 6年游100国

孟大爷在秘鲁马丘比丘周游各国后整理图片手写体的“出游攻略”今年76岁的成都老人孟德森,六年前突然被检查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