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00余年“中心未移”东华门遗址云上露真容
成都2000余年“中心未移” 绿釉琉璃兽面联珠纹瓦当
模印纹饰铺地砖
邛窑低温釉瓷器
邢(定)窑白瓷器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寻根天府文化 再现锦城繁华—东华门遗址考古文物直播宣传活动”开展,专家在线为大家揭秘东华门遗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复的过程和技术,为观众奉上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餐”。
出土重要文物上万件
跨越汉代至明清
2013年,成都市考古队对体育中心南侧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了东华门遗址。2016年,成都市考古队又在内场发现丰富的古代遗存。两次的考古发掘出土重要文物上万件,时代从汉代至明清时期,有水井、道路、河道、建筑、沟渠等丰富的遗迹,以及汉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诃池、五代宣华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贡院等重要历史遗址,既展现了成都古代城市市井生活面貌,又证实了该区域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成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000余年城市历史见证
具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东华门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经实地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东华门遗址是成都汉代“列备五都”、唐宋“扬一益二”辉煌历史时期的见证,体现了成都城市两千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变、中心未移”的历史特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浓缩了一座城市2000多年的历史,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只有意大利的罗马可与之媲美,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作为重大考古发现,东华门遗址先后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蜀道申遗重要节点,东华门遗址还列入了四川省与意大利合作内容。
下一步,东华门遗址将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进行保护展示,展现成都两千多年的历史。
绿釉琉璃兽面联珠纹瓦当
仅见于摩诃池园林遗址
据考古专家易立介绍,东华门摩诃池池苑遗址的出土遗物中,有四类十分引人注目:第一类为绿釉琉璃兽面联珠纹瓦当,目前在成都旧城区的考古发掘中,仅见于摩诃池园林遗址,其他地点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型瓦当,均为普通的泥质灰陶。
第二类为带模印纹饰的铺地砖,制作精美,表面主体饰花卉、对碟等图案,外绕一周卷草纹,与广州南汉国宫殿遗址出土的花草、对碟纹铺地砖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三类为邛窑低温釉瓷器,器形可辨碗、盏、盘、樽等,这类瓷器除部分生活遗址外,只在极个别的高等级墓葬内出现过,如前蜀高祖王建永陵、龙泉驿区洪河大道南延线M1(推测为帝陵级别)、成都北郊双水碾后唐御史大夫上柱国高晖墓等,故有学者研究指出,这类产品属于专为前后蜀宫廷机构烧造的高档器具。
第四类是一批邢(定)窑白瓷器和越窑青瓷器,尤其是后者,在五代时期时常因价值不菲而被用作官方交聘礼品,如《锦里耆旧传》记蜀主王建报谢信物中,即有“金棱碗、越瓷器”等各类宝物,“皆大梁皇帝降使赐贶”;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亦载:“帘畔越盆盛净水,内人手里剖银瓜”。
七年挖掘上万碎瓷片
拼对出瓷器700余件
据文物修复专家孙杰介绍,东华门遗址经过近7年的陆续发掘,陶瓷器碎片混杂、散乱,出土时能直接拼对辨识的完整器物并不多,所以,当数十袋陶瓷器碎片被运回文保所实验室后,首先要对上万片瓷器碎片进行初步的清理、分类、拼对,以确定文物个体数量。最后,共拼对出具有修复价值的瓷器700余件,另有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碎片。
瓷器碎片的拼对,没有特别的窍门,考验的是修复人员的耐心和细心。首先对碎片按照窑口、釉色、纹饰、胎色、尺寸、部位等进行分类,然后由修复师一片一片进行比对、拼合。拼对完成后,才能正式开始文物保护的步骤流程。
东华门遗址出土的瓷器,因选料精良、工艺精湛,虽多出自民窑,但制作精良,病害主要为物理损伤,包括毛边、惊纹、冲口、裂缝、破碎、缺损、伤釉、伤彩、侵蚀、附着物,因此保护修复工作以修复为主。目前,考古人员从拼对出的700余件器物中选择了价值最高的153件,编制保护修复技术方案并上报文物主管部门进行评审,待方案通过审核后,将启动这批瓷器的清洗、拼对粘接、补全、补绘、仿釉等保护修复工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
新闻推荐
大运会城市志愿者法律服务队亮相“我志愿加入成都大运会志愿者行列,我承诺,尽己所能,坚守岗位,服从安排,听从调遣,协作求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