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打造文创IP 构建成渝发展的动力源
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时间”正式启动,巴蜀文化献上盛情邀约。
四川名胜乐山大佛。
重庆洪崖洞夜景。
成渝应联手推进两地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壮大,提升巴蜀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打造世界级的成渝文创IP,成为构建城市群永续发展的动力源。
战略定位
成渝是发展西部经济的“重中之重”
成都、重庆作为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常被认为是发展西部经济的“重中之重”。谢元鲁教授认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在西部,提振一块相对远离全球化经济波动的经济板块,是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对冲逆全球化对东部经济冲击的一大战略。
封面新闻:与你一直提及的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的发展潜力在哪?
谢元鲁: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这是中西部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圈,我想这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最主要的一层任务,面向着广大的西部地区。我指的西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西南的云贵川藏四省区,另一个是西北。西北地区尽管也有自己规划的经济圈,但其周边的发展空间都有限,它们都可以,也都在向成渝经济圈靠拢。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第二层任务则是:面向东南亚,面向南亚。
南方丝绸之路是历史上就存在的这么一个重要交通路线。而从未来来看,东南亚对于我国外交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我们一直有规划,建设从成都到昆明到曼谷乃至于到新加坡这样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假设这条交通要道修起来,商品物资交换交流来自哪?我想其最重要的来源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来自我们成渝的制造业、服务业。
再往更远说,就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区域。规划的川藏铁路,我相信最终点不是只到西藏,可能还要通过尼泊尔到印度地区。如今中印的贸易关系还有待发展,货品也很多是走船运,要绕至马六甲海峡,如果从川藏铁路直接到印度,大约只需要三天就能到达。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成渝经济圈战略意义很大。
三、最后一层,也是我们曾谈过的,成渝经济圈是中国的战略大后方。现有的三个经济圈都在沿海,内地广大的腹地里没有一个能支撑得起的国家未来发展的内陆型的经济中心那行吗?我想是不妥的。在新中国历史中,四川就一直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它的主体也是在四川、重庆。历史上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文化合力
联手输出巴蜀文化,合作远大于竞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当城市资源逐渐枯竭时,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巴蜀两地地缘相近、文化相亲,成渝城市群需要联手推进两地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壮大,提升巴蜀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打造世界级的成渝文创IP,成为构建城市群永续发展的动力源。
从熊猫文化、三国文化、三星堆创意文化、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码头文化等,抱团“取暖”,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核心产业经营,才有打造成渝新经济联合品牌的可能。
封面新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旅游行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实现其联动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有哪些?
谢元鲁:旅游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疫情过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从旅游业来说,两地的联动应该是挺多的,但当中也有一些条件。第一个影响其联动的问题,是关于行政地域思维的障碍。成渝两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带有一定程度的孤立状态。四川盆地的文化中,成渝两地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但现在两地还未实现旅游资源的互推。我想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后,成渝两地文化方面呈现出的一种冷却状态。地域文化被行政区划“割裂”,这是过去二十多年,成渝两地文化旅游受到影响的一个重大原因。
第二,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比如拿旅游线路、旅游营销宣传来讲,成渝之间竞争的态势远远多于合作的态势,总是强调自身的差异而不是共同点。
第三,则是缺乏一个总体合作的机制及机构。没有谁来组织和引导成渝两地的旅游业更多层次更深层次的合作。我们在制造业交通业等产业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合作,但旅游业是相对缺乏的,并不明显。我想,如果两个城市想发展旅游业,互相补台比互相拆台竞争要好得多,合作要远远大于竞争才好,两地应该相互大力宣传彼此,相互推荐,共同进步,这才是两地旅游业未来共同发展的方向。
文化上我们一直都在说巴蜀巴蜀,巴蜀文化一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一谈到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上谈得比较多,但须知更重要的是文化圈。我们看到其他三个经济圈都是以共同文化做支撑的,内部文化的共通,是支撑它们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经济圈,如果没有共同文化的支撑,也很难发展起来,它内在的动力和凝聚力是比较少的。这方面来说,成渝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我们天然相通,也互补。成都人比较温和,城市精神是雅致的,重庆则比较奔放热烈。文化的互补,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和合作最重要的基础。
封面新闻:总结起来,成渝两地在历史、文化、交通地理上都有很多合作的基础。
谢元鲁:是的。这也是我们一直阐述的文化同源。历史上一直以来,成都是两地的政治经济中心,重庆是交通中心。现在,成都在科技人才、大学资源、信息科技产业方面具有优势,而重庆正在推进制造业升级,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成都作为巨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业城市,决定了成渝两地在科技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互补和互为市场的特征。这种有异有同是第二层合作基础。
第三个合作基础就是地理性基础,都在四川盆地之中,中间没有高山大河阻碍,并且直线距离很近。第四个则是有共同的需求,两地都在西部地区。国内每个经济圈的指向都是不一样,成渝两地同的指向都是面向西部,东南亚,南亚乃至于中亚,这是我们共同的需求。例如蓉欧快铁和渝欧快铁的建设,也说明大家的发展指向都是一样的。这是我认为的四大基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付诗晨
新闻推荐
成都西部甲状腺医院帮扶计划“互助金”启动家庭与生活报讯(记者王厚军)为帮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得到有效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