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关注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为建设健康中国发挥最大能量
梁益建
前后三天,多次拨打电话、留言,终于在昨晚9点半左右,记者联系上了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作为一名来自医卫一线的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大,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夕,做足“功课”,认真调研,分析研究问题,不断打磨完善拟提交的建议。会议开幕了,思考着怎样在会上发言才能最准确、最有力地传递自己的声音。忙完参会工作还要立即给病人回电话,从成都到北京,每天仍有很多人慕名联系他,求医问诊。
“今年全国两会,带来的建议之一是关注医护人员,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梁益建说,就在前不久,自己熟悉的一名优秀医生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他原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救治更多的患者。
要知道,培养一名医生不易,培养一名业务骨干、学科精英更是难上加难。“现在一名医学生至少要先经过5年本科学习,多数人更是通过了硕士、博士的教育。然后再到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后还要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接受5至10年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名骨干医生。”
基于自己数十年来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梁益建认为,健康是幸福之基,要夯实这个基础,得有足够的医生,而其中的“主力军”便是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
然而,梁益建发现,近年来发生的医生猝死事件,绝大部分都是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首先是长期的、连续性的高强度工作,且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医生本来就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长期处于慢性疲劳及应激状态下,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其二,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得多,家庭、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精神负担。
第三,因为高度的责任感,医生基本不会因身体突然出现的不适苗头而停止工作,都是一种“再坚持一下,等我忙完了就去休息”的心态,同时,他们也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常常忽略自己,这些都导致错失了预防或处理的最佳时机。
“医学人才资源宝贵,一位优秀医生的离开是家庭的不幸、也是患者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损失。”对此,梁益建认为,护佑医务人员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深层次去发现医务人员健康问题存在的根源,对症下药。
他的建议一方面希望从组织层面重视这一问题,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好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引入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进行健康监管,例如针对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调整工作制度,制定强制休息等措施;定期为医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等。
另一方面,广大医护人员应主动积极自我调节,参与文体活动,劳逸结合。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也应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给予理解和关注。“为医护人员减压,让他们轻装上阵,预防因病离岗,这样才能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源不竭,为建设健康中国发挥最大的能量。”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工作日的中午本应步履匆匆,但在本周五(5月22日),不少在上海中心工作的上班族却被B1中庭电视屏幕上的逼真内容吸引驻足,电视上...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