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耕作始 蚕市初开处处春
成都博物院宋朝蚕市复原微缩模型
汉代画像砖《桑林图》 拓片
成都十二月市示意图
宋代《织蚕图》(局部)
陆离/文
编者按:九天开出一成都,成都在唐代发展成为繁荣的大都市,“扬一益二”世界闻名。宋代成都商业更趋繁荣,夜市和各种专门的市场更加兴盛,并逐步形成了“十二月市”习俗,即每月都要举行一种特色商品交易会,并由此形成了成都独特的游乐文化。按照北宋赵抃《成都古今集记》记载,这“十二月市”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本报副刊部“天下成都”今日起推出“成都十二市”特别策划,每月一期,带你走进历史上的成都十二月市。
成都古称蚕丛之国,蚕桑业历史悠久,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而“蜀”字的由来,也和蚕颇有联系:甲骨文中的“蜀”,上部是一只醒目的眼睛,下部是一条细长弯曲的曲线。这条曲线极有可能就是蚕的象形,而眼睛则代表的是看守蚕的人。养蚕,显然是古蜀文明中的一个核心载体。历史上,三月的蚕市,不仅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春日聚会,也意味着成都人“复工复产”,一年耕作即将开始。
三月三 龙桥祈蚕福
《茅亭客话》记载:蜀中有蚕市,父老相传,古蚕丛氏为蜀主之时,民无定居,跟随蚕丛迁徙,所在即招致为市,进行交易。伴随蚕桑业的发达,进行蚕桑物品贸易的蚕市应运而生。苏辙也在诗中认为蚕市起源于古蜀:“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古蜀蚕市的规模、时间,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延续千年的蚕市一直是成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成都蚕市最初源于祈蚕福,祈福的对象是传说中的蚕女。在上古五帝之一的高辛帝时期,蜀地无官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蚕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衣披于人间”。祈求蚕事兴旺的活动也是蚕丛氏养蚕的遗风。相传,为了鼓励百姓养蚕、求得丰收,每年春天在桑树抽枝发芽时,后世蜀王都要按先祖蚕丛留下的规矩,举办蚕市,祭祀蚕神,分发蚕种。蜀民“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由此可见,最早的蚕市,是人们特地去祈求蚕桑兴旺,而并非进行贸易的集市。唐高宗时,每年春三月在乾元观、龙兴观、至真观兴办蚕市,至真观道士王晖“好为人相蚕种,遥知丰损”。是日,人们蜂拥而至,从而蚕市大兴:“倾城士庶,四邑居民,咸诣仙观,祈乞田蚕。”一路上,有人出售符箓,让人佩戴,以消灾求福,祈求一年蚕桑大吉。
唐德宗贞元初(785年),韦皋任西川节度使。韦皋在蜀地做官时亲身感受了巴蜀地区蚕市的兴旺,因此专门写下《蚕市记》。该文已佚,但从其留下的片言只语,仍然可以看出唐德宗时期成都的蚕市已经是定期举行,并且远近闻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商人和购物者:“每及上春,以蚕为名……商旅辇货而至者数万。”唐人卢求所著《成都记》记载:“三月三日,远近祈蚕福于龙桥,曰蚕市。”
满街珠翠 锦里蚕市千万红妆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则唐代成都蚕市的故事。唐僖宗乾符六年,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到成都。当时成都盗匪横行,民生不安。崔安潜遂在蚕市上张贴布告:能告捕一盗匪,则赏钱五百缗。若盗匪告其同伙,释罪不问。有告者,立给其钱。当时因为蚕市繁盛,布告上的内容很快传遍成都。有一盗匪揭发了同伙,崔安潜果然既往不咎,并如约给了赏钱。于是群盗相互猜疑,不敢驻留,一夜之间散逃出境。
今天,我们从唐诗中可以找到蚕市从祈福到贸易集市转变的痕迹。中唐“女冠诗人”卢眉娘与闺蜜卓英英诗词唱和:“蚕市初开处处春,九衢明艳起香尘。世间总有浮华事,争及仙山出世人。”这首诗描写的是顺宗时期成都的蚕市,而从晚唐诗人薛能“蚕市归农醉,渔舟钓客醒”的诗句,可见当时成都的蚕市已经充满了市井气息,成了各色人等的汇聚之所,同时也是百业丛聚之地。
晚唐时期,成都的蚕市逐渐脱离蚕事信仰,转变为综合贸易与游览场所。韦庄的《怨王孙》云:“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这首词描写了成都锦里蚕市的热闹繁华,蚕市不再局限于作为贸易蚕具、蚕种,而是一个综合贸易兼顾歌舞宴饮游乐之地。
五代以后,蚕市繁盛相比唐朝犹有过之,后主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写有《宫词》一诗:“春早寻花入内园,竞传宣旨欲黄昏。明朝驾幸游蚕市,暗使毡车就苑门。”后蜀时期,蚕市所售货物众多,由此形成了士庶百姓游逛蚕市的习俗,就连皇帝的妃子,也向往蚕市的繁华。古代成都的游乐之风,大概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夜歌欹枕处 世界最早的夜市
宋朝成都蚕市空前繁荣,持续时间和开市次数都比前代有所增加。陆游《剑南诗稿》注云:“蚕市,成都初正故事。”即指正月五日的蚕市。而众多文献表明,宋代成都蚕市每年正月五日开市,举行的地点有五门、圣寿寺、龙女祠、严真观前、大慈寺、青羊市、学射山、龙兴观门、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南门、宝历寺等,在当时都是成都的繁华地带,一直到三月底才结束。
据《岁华纪丽谱》中记载,宋代成都的蚕市不仅是民间最热闹的聚会,官府亦会“与民同乐”:正月五日,五门蚕市,太守“即门外张宴”;二十三日,圣寿寺前蚕市,太守先诣寺之都安王祠奠献,然后就宴。旧出万里桥,登乐俗园亭,今则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二月二日,宝历寺前蚕市,晚宴于宝历寺;三月三日,学射山至真观前蚕市,宴学射山。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二十七日,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前蚕市,太守先诣诸庙奠拜,宴于众净寺,晚宴大智院。
每年成都蚕市的开设,也意味着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货蚕农之具及花木果草药什物”。蚕市上进行交易的货物虽以农桑所需农器和农副产品为主,但上至珍纤之玩,下至农桑具、日用品及花木果草药什物,应有尽有,成为各行各业的物资交流集市。苏轼在《和子由蚕市》中写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蚕市的兴旺,充分体现了成都人既好耍、会耍,又勤劳的特质。
除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农副产品,蚕市上也会出现一些奇物。宋人黄休复的《茅亭客话》记载:蜀中蚕市,有鬻龙骨之人与孙儿,将“龙骨齿角头脊之类凡数担”在蚕市售卖,傍晚时分,龙骨售罄。所谓龙骨,或许是恐龙化石一类的物件。另“王仲璋得一蛇蜕,长五六尺,腹甲下有四尺如雀之爪;胡本立得一龟,小如钱,绿色,背有金线界,成八卦象;郑伯广得一小瓢子,如垒,两皂荚子坚实重厚无有及者。而黄休复本人,亦在蚕市“得芝本两层,抱石而生。”这些不时出现的奇物,激发了人们游逛蚕市的兴致。
蚕市在宋代,依旧保留了作为游赏之地的娱乐性质。北宋词人仲殊诗说:“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乘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蚕市期间一派繁华景象,令人神往。而自北宋初期,官府撤销了夜禁制度,不再限制商店的开设地点和营业时间,成都蚕市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市之一。许多诗歌成为夜市的见证:“蚕市夜歌欹枕处,峨眉春雪倚楼时。”“几日笙歌常继烛,晚春桃李尚仍蓝”……夜晚蚕市依旧行人如织,歌楼酒馆灯火明亮,那时的成都宛若一座不夜城。
蚕市花市合并 劝业会登场
元明两朝,蚕市逐渐衰弱,直至清朝才逐渐恢复。然而直至清末,蚕市都没有固定场所。每年农历正月末或二月初,青羊宫、二仙庵附近的农田临时搭棚举行集市,和唐宋时期颇为相似。清代的集市虽然简陋,但也持续一月有余,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奇木珍卉,连圃接畦。异鸟佳禽,层笼累立。农耕蚕器,与夫家居必须竹木各具,儿童游弄细物,鳞萃其中。古书籍字画,真赝参半,盈摊满壁。游人场中簇拥,车马郊路喧闹,往来如织,积日不衰,始终三四十日而后罢散。”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周怀孝为四川劝业道,考虑到成都花市、蚕市的时间、地点相近,已有暗合之势,便合并二市,扩大规模,成立了成都的花会。清代成都花会时间为二月十五日,地点在青羊宫。借集会劝业,反对游手好闲,鼓励贸易,花会场地纵横三里,内分展览场、农具、花果、各地特产、食品、娱乐六大项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首次新式花会即“劝业会”开幕,共展出3400多件来自各店铺、作坊、工厂的货物,并提供住宿及娱乐场所。由于准备充分,赴会商家获利丰厚。从此,一年一度的花会(劝业会)便成为春季成都最大规模的公共聚会和物资交流活动。
新闻推荐
□杜阳林成都的春天,历来就是一幅动态立体的画轴,无论翻看哪一处,都会春景悦人。即便陆游当年调任家乡绍兴,心心念念...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