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50张全家福 留下村落抗疫影像档案
刘灵贤的第一张全家福。
忙着春耕也盼着家人团圆的老夫妻。受访者供图
因为疫情儿女未能回来的老夫妻带着小狗拍全家福。
站出“北欧风”的全家福。
卖不出去的青菜晾晒后,村民将它制作成保存时间更久的盐菜。
3月17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毛晓初正整理着这个春节为龙泉驿区宝胜村村民拍摄的全家福。站出“北欧风”(意为人彼此间相隔很远站立)的大家庭、戴着口罩的两兄弟、盼着母亲归来的双胞胎、在即将拆迁老屋前的合影……这些面貌各异的全家福,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家庭故事,记录下疫情之下独特的家庭温情场景。
从2月16日开始,毛晓初以志愿者身份走入宝胜村,为50余个家庭拍摄了特殊的“全家福”,用镜头记录疫情之下这个村落的家庭关系、抗疫状况和生活状态。在毛晓初看来,这组照片具有影像档案的意味。
□本报记者 边钰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福
“来来来,看这里!”3月5日,宝胜村一户村民家的院坝里,毛晓初正扯着嗓子让距离她约8米远的村民看镜头。几声“咔嚓”后,一张疫情之下的全家福就被记录下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洛带人,这位女摄影师喜欢用镜头记录家乡,尤为钟情具有原生态客家特色的宝胜村。从2019年初开始,她就着手为宝胜村村民拍摄全家福,但直到去年清明,才只拍了5家人。“大家忙着挣钱,忙着各种聚会,却很少有耐心好好拍一张全家福。”
计划就这么被搁浅,直到今年疫情来袭。“没想到十来天时间居然拍了50多张全家福!”毛晓初和村民有了更多交流,一些真实和动人的故事记录在她的镜头里。
13组村民邓世烈和老伴唐淑吉都80岁了,整个春节也没能和儿女吃上团圆饭。“难熬”的时间里,老两口靠着种地打发时间,翻土、播种,忙着春耕,也盼着团圆。2月29日,经过向村上报备,一家人张罗着一桌好菜,终于吃了个团圆饭。
格外珍惜团聚的家人专门打电话叫来毛晓初,为他们拍摄全家福。镜头里,一家人戴着口罩,相互间隔着站立,口罩上面的眼睛笑成了弯月。让毛晓初最动容的一张照片,是邓世烈搂着老伴肩膀站在门前的油菜花地里,咧着嘴笑,这是邓世烈第一次这样向妻子表达爱意。
一张全家福,也让不少村民重新审视家人和幸福的含义。8组村民杨宗林一家已搬离村庄,也回到暂时没拆除的老房子拍了一张全家福,老房子里藏着家庭的根。9组村民杨远辉常年在外打工,他想拍张全家福感谢母亲刘群珍的付出。15组村民赖文华的孙儿在省外工作,一张全家福记录了少有的大团圆,这让赖文华感到很幸福。
毛晓初也觉得自己很幸福,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自己的镜头装满了一家又一家的温情时刻。
●照片背后是时代的印记
毛晓初回忆,拍摄时,为了保持安全距离,她和村民常常隔着很远的距离,互相扯着嗓子交流拍摄意见。有时,村民会忙着收拾凌乱的物件,毛晓初都会尽量制止,她希望拍摄的照片能更真实反映着当下村民的生活和家庭状态。这组宝胜村的照片除了记录家庭关系,还承载着这个村落的抗疫和生活状态。
从2月5日至3月5日,全村2270多人次自愿参与村落防疫服务。其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7岁。在毛晓初的照片里,你能看见村女子劝导队用客家话编的防疫顺口溜、打起腰鼓去宣传;村妇女主任邓建蓉和村里95岁的谢庆芳老人拉家常;子女因为疫情不能回来的独居老人也并不孤独,村里的志愿者会经常上门关心询问……“不少已经移居城里的居民还特意跑回来,参加志愿服务。”质朴的凝聚力,让毛晓初感动不已。
拍摄途中,毛晓初还发现,尽管疫情给生活带来冲击,但不少村民还是努力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让7组村民刘灵贤没想到的是,这场不期而至的疫情,居然让他们全家拍了第一张全家福。刘灵贤擅长制作盐菜,味道好,价格也卖得高,销路还很好。但他却和家人产生隔阂多年,“宅”家的日子里,一顿顿热乎乎的家常饭,便把多年的隔阂融化了。老人有一个朴素的新年愿望:多挣点钱,给两个孙子结婚用。
6组的村民钟真友、林秀华夫妇也没闲着。家里十来亩地里种着葡萄和无花果等,疫情之下,夫妻俩一直忙着给地里除草,每块地都打整得干干净净。屋前路边,卖不出去的青菜被村民搭晒在竹竿上,等晾晒干后,撒上盐巴,制作成可以长久保存的榨菜和盐菜……
这些美好瞬间,都被毛晓初定格在镜头里。“若干年后,再来看,于村民,于我,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毛晓初认为,这些各具特性的小家庭就是时代的最好印记。“这些故事给了全家福生命,也反映了生命里的得与失,苦与甜。”
新闻推荐
羊西线改造效果图成都16457家建筑企业15974家复工2个缺口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全年水泥需求量约3500万吨,本地企业仅能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