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亲情浓
杨小云
年前自驾和老公儿子一起回到了我的故乡大理,我们一起爬山,游洱海,还去了腾冲看地热,回到大理后,发现自驾回成都有点困难了,亲戚们都劝我:好好在大理待着吧,等交通顺利了再回成都。于是,我们仨就在苍山脚下的一套小房子里猫着了。
外面的餐馆一律关门,外卖都没有了,于是我大显身手,十八般武艺全上阵,换着花样为父子俩做好吃的。我打小是吃米线长大的,大理的米线又多又好吃。于是乎,在家先炒了各种猪肉牛肉杂酱,然后做各种煮米线、卤米线、凉米线,刚开始,儿子和老公也吃得很新鲜,突然有一天,儿子说,老妈,啥时搞个火锅吃呀?哎呀,对了,儿子是在成都出生长大的嘛,川味之于他,就像米线之于我。
当然,火锅对于我家来说,也是食单上重要一笔。
我几乎不买外面的火锅料,一般都是自制。这下,节前在市场买的那条大大的洱海鱼终于派上了用场,当时买的这条洱海鱼,大概五斤重,至少有两斤重的一个鱼头一直放在冰箱里没动,取出来,油煎了之后再加上几块猪龙骨一起熬汤,两个小时之后这汤熬得雪白,香味扑鼻, 把骨头鱼头过滤出来,汤上再铺上番茄片,蒜苗段,大葱段,香菇,丢上两颗红枣,红绿白黑,颜色美艳,勾人食欲,儿子一看,恍然大悟地说:哦,老妈,原来火锅面上是放上这些啊,我们寝室周末自己做火锅难怪看着不好看也不好吃呢。我说:儿子,这个假期,你就好好跟你妈学几招简单的吧。
我爱吃面食,可实事求是地说,做面食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讲,还真是个硬伤,宅在家里的大把时间,正好用来练习做面食。老公虽然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可因为打小有姐妹仨,他这个独儿也就会擀个皮,包个饺子,什么和面用冷水还是热水,如何包馄饨或烧卖什么的,一样不懂。怎么和面,怎么发面,还是我自个儿琢磨吧。
老实说,做饭还真得有天赋,不过三五次,我包的包子就让老公赞不绝口,说面发得和他妈一样好,可馅料那是好吃多了。白菜、粉丝和豆干,或者什么韭菜、鸡蛋做馅,那都是常规的,大理牛肉多,芹菜便宜,无师自通,我做的酱牛肉芹菜包,爷俩一口气就干掉10个,那可都是至少二两一个的包子呀!吓得我赶紧把鸡嗉子捣碎了给他俩灌上,那是老大理人用来消食的老方法。
其他馒头、饺子、面条,甚至糖三角,炸油条,都让两男人吃得心服口服。最来劲的是儿子这个半大小子,也许是真的待家里时间太长了,待得无聊,我们包饺子时他也和我们一起包,他老爸只有六分的水平,却拿出十二分的热情,耐心地教儿子包饺子,看着爷俩兴趣盎然的样子,俨然把包饺子当成游戏了。
以前我们工作的时候,常常感叹春节的短促,无论是去攀枝花的公婆家,还是回大理,总是一周不到的时间就匆匆忙忙往回赶,现在,假期延长,儿子学校也发通知延长假期,说具体开学时间再另行通知。
这么长的时间,三个人待在二室二厅里,除了卧室游、客厅游、厕所游,我还能厨房游,爷俩怎么过这日子呢?儿子他爸过去工作一直很忙,儿子高中到大二,他一直在国外工作,儿子初中时他也是早出晚归的,与儿子交流非常之少,我有点暗暗担心父子二人关系。
出乎意料,父子二人关系却好得来像兄弟,遗传基因不可思议,儿子虽然从小和我这个文科出身的妈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上大学却读的纯理科专业,刚好和他爸一个专业,所以,无论是下午或晚上聊天,甚至外出山脚边溜达放风,两人就这个话题唠叨起来还真是停不下来,父亲侃侃而谈,儿子听得津津有味,我这个对此话题一窍不通的妈,一句插不上嘴,完全成了多余的了。
当然,这个比我和他爸爸还闷得住的小宅男,除了和他爹谈些科学专业的话题之外,也会考虑到我,他喜欢每天找一部他认为非常深刻的电影,邀请我们一起看,看了之后还要谈论,聊到电影,聊到电影原著,那就是我的爱好和专长了。我们讨论起来的时候,做父亲的就闭嘴了。这个长假,看了好多部和疫情类似,或相关的电影,一些与自然相关的纪录片,在和儿子讨论当中也得出了一些结论,说高大上一点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这个长长的春假,完全没有虚度啊。
新闻推荐
贲园是中国西部首屈一指的私家藏书楼,藏书之丰富远胜天一阁何大江李旻/文王戬/摄影曹劲松/制图重九贲园赏月清·李景复晓...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