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 进医院看病先过三关 看这个医院怎么避免交叉感染?

成都商报 2020-02-10 01:53 大字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红外线测温陈云凤

1月11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确诊了四川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1月29日,当该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来时,医护人员都为之高兴。 有了首例接诊经验,市一医院在接诊、防护方面自有一套;按流程收治、采取防护措施、多学科专家会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系列防控举措,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

患者进医院看病 要先过三道关卡

现年51岁的陈云凤,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每隔几分钟,她手机里的“新冠肺炎会诊”微信群就会响起来,群里都是呼吸疾病方面的专家,若遇到新冠肺炎相关病例需要会诊时,专家们就会随时在线。 陈云凤说,在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后,医院就做出相应措施,首先是把呼吸门诊搬迁至急诊科一侧,与其他科室分开,“一是保障医疗资源配备,同时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交叉感染。”其次,患者进医院看病,还要先过三道关卡,让疑似病例“无所遁形”。 第一关设在门诊大楼外,“到了门诊,工作人员会先让你测体温,若存在发热,便立即分入发热门诊。”第二关设在门诊内的分诊台前,工作人员会先引导市民用免洗洗手液洗手消毒,然后详细询问近期流行病史,“包括近期有没有去过武汉?有没有接触过疑似病例等。”第三关设在门诊室里,每个人需要填写一张问卷形式的初筛表,并且签字确认。陈云凤说,这不是一般的初筛表,虽然不和病例在一起,但也是属于医学资料的一部分。“如有患者故意隐瞒病史,也是需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确保了不漏掉任何一例可疑病例。”

推出“三项创新举措”

达到“三个一”的目标

同时,针对新冠病毒尚不明朗的情况,陈云凤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已试行到第五版,针对更新版提到的不典型症状,筛查难度增大等问题,医院提出了疫情防控“三项创新举措”。“其中包括呼吸门诊搬迁,在院内原有基础上增设140个免洗洗手液消毒点,将患者流行病学史询问‘植入’医院病历系统,成为看病的‘必问’,同时,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与普通患者分属在不同病区。”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达到“不漏诊一个患者,不感染一名医护人员,无一例可疑病人到病区”的目标。

据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卫东介绍,“做好手卫生是切断传染途径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来院就诊的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医护人员会给大家演示细节,指导做正确每一个动作。院内还张贴有‘七步洗手法’示意图,也可以提醒市民正确洗手。”李卫东表示,在医院主要出入口、各个大楼和病区进出口等处都新增设了手消毒剂消毒点,全面开展“请您手消毒1次”活动,倡议每个进入和离开医院、病区的医院工作人员、患者、患者家属以及陪护人员进行一次手消毒。

奋战在一线

希望尽快打完这场攻坚“战疫”

在成都此前的出院病例中,不少治愈者都提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四川省名中医,陈云凤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呼吸方面疾病的诊治。作为专家组成员,她也参与了四川第一例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杨某的会诊与治疗。她告诉记者,由于杨某持续发热,常规治疗效果不佳,1月14日晚,她曾为杨某查体,并开出中西医结合的药方。看到越来越多患者治愈出院,她也打心眼里高兴。

今年也是陈云凤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年前至今,陈云凤都没怎么休息,“只要有需要,医生就要上,这些都是应该的。”她记得大年三十晚11点左右,在一片祝福声中,医院打来紧急电话,需要她马上赶回医院。留下年老的母亲和女儿,她赶紧前往医院,再回家已是凌晨1点多,“在医院里跨的年。”她说,每每面对亲人,特别是要上高三的女儿,她都觉得特别愧疚,“每天只能晚上下班回家时,才能和家人说上两句话。”但好在家人都很支持她,念高三的女儿告诉她,“妈妈,没关系,你尽管工作,我支持你!”

她说,其实她只是医疗队伍抗疫大军中的一名,她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医务工作者在努力着,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尽快打完这场攻坚“战疫”。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章玲 摄影记者 王欢

新闻推荐

致敬身边的英雄抗疫公益歌曲 《绿洲》全网发布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和梦/到美好的未来/会经过许多痛/相信我/黑夜无论多长/总会有天明时候……”新冠肺炎的疫情时时...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