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拥抱前沿核心技术有“制”者 事竟成
UWB定位芯片
DNA编码化合物库
使用移液枪转移反应中间体
万亿级产业,就是年产值超过一万亿元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不只是成都,武汉、西安、杭州……迄今已有多个GDP过万亿城市提出自己的万亿产业集群计划。从千亿产业到万亿产业,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城市产业发展新高度。从万亿城市到万亿产业,体现了经济规模加速扩张带来的竞争力跃迁和城市能级提升。
成都提出了聚焦高端绿色智能,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从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再到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成都企业是怎么做的?
回想2019年,成都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去年的3月9日,成都精位科技发布了国内首颗自主可控的UWB定位芯片及模组。此举标志着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在UWB定位技术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保证了信息安全。成都先导是全球3家可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进行规模化新药研发合作的公司之一,拥有中国目前唯一、世界领先的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
无论是电子信息领域,还是医药健康领域,成都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触摸前沿、拥抱核心技术。风向转换,企业要做强,必须要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必须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了这个杀手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怕“卡脖子”。
直击现场1 天府国际生物城
深耕技术
从成都瞄准未来制高点
冬日的早晨,天气格外清冷。早上6点半,不少人都还在甜美的梦乡中。伴着窗外微亮的晨光,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先导)研发化学中心副总裁万金桥已走进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准备半小时后与美国客户的两场视频会议,沟通项目的进度。”他告诉记者,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业务的持续增加,像这样早晚加班配合客户的时差是常有的事。
成都先导是一家以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成都先导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包含了超过4000亿种小分子化合物,是目前公开的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之一,其分子数量和质量还在不断发展,公司正努力将分子数量提升至万亿量级。从2012年初创时几十人的团队,到如今近400人的企业,成都先导已快速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应用DEL技术进行规模化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巨型新药“种子库”、新药创制“新引擎”。公司的厚积薄发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成都先导于2019年11月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成功过会,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过会企业。
自成立以来,成都先导已先后与辉瑞、默沙东、吉利德科、强生杨森制药公司旗下的杨森公司、盖茨基金等多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化学公司、基金会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应用DEL技术加速创新药物的筛选与发现。成都先导在提供DEL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立了内部的新药研发管线,已有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如何看待时间成本
瞄准前沿技术提升化合物库筛选效率
生物医药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系着民生,已成为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也是成都市着力培育的万亿级产业之一。全球经验表明,一个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九死一生”甚至“百死一生”的磨难。成都先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博士用“3个10”来形容这一漫长的过程:创新药上市至少需要10年,周期长;平均一个新药上市至少需要10亿美金,投入大;一种新药从I期临床到上市的成功率不到10%,风险高。
怎么看待这一新动能发展壮大背后的“时间成本”?成都先导新药项目中心毒理总监辛艳飞博士表示,虽然创新药物研发过程艰难,但创新药物就是满足临床需求,临床需求的满足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政策推动和资本关注,我国正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快速转型,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黄金十年近在眼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辛艳飞博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不忘初心”,只有耐得住研发过程的寂寞,才能守得住成功时刻的繁华。
辛艳飞告诉记者,成都先导的DEL技术,可快速、高效、低成本地产生海量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再依靠成都先导成熟的筛选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筛选出可能成药的小分子化合物。但在辛艳飞看来,这仅是新药研发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进行化合物的优化,理化、药效、药代、安全性等的成药性评价,进而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确保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在上市后药物生产环节还需要相应产业链条的跟进。
灵活模式满足需求
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
“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回想过去的一年,万金桥感慨道。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前期利用成都先导的技术平台为多个靶点找到先导化合物成功合作基础上,去年9月成都先导药物与强生杨森制药公司旗下的杨森公司达成更加深入的合作。
万金桥所在的研发化学中心主要负责DNA编码化合物库的设计、合成。“我们将设计和构建杨森公司专有的DNA编码化合物库来支持新一代药物的发现,应对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万金桥告诉记者,这也反映出成都先导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水平,并采用灵活的商务模式来满足合作伙伴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之前在靶点筛选成功合作的意义。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企业1000强》报告显示,在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前10家企业中,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就占据约30%。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起到关键作用。成都先导的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年度和2018年度研发费用增长率分别为187.86%和33.87%。此外,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也几乎占据了公司所有员工大半江山。公司共拥有员工334名(2018年底),其中研发人员286名,占比为8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96%,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9.1%。
直击现场2 双流川投国际酒店
打破垄断
希望做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周宏亮开年就很忙碌。1月8日上午,这位成都精位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匆匆赶到位于双流的川投国际酒店。他将作为演讲嘉宾为省内建材企业分享融资经验。活动间隙,他终于有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下午有一场交流会和国科成都战略新兴产业国际创新孵化中心的创业导师受聘仪式,晚上还有个行业交流的饭局。”周宏亮告诉记者,忙碌是他过去这一年的常态。最忙的时候一天要飞3个城市见投资人。凌晨两点落地是常事。
这源于周宏亮的多重身份。他是科技创业导师,也是天使投资人,去年刚投资了一家光模块科技公司。他还是企业创始人,2016年和两位合伙人一起创立了精位科技,一家专注于高精度室内实时定位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朋友笑称周宏亮是成都创业圈里学术头衔最多的人,而他觉得,每个角色之间都是互补的,能够换位思考的创业者有更大优势获得成功。
实现进口替代
发布国内首颗UWB定位芯片及模组
回想过去这一年,2019年3月9日,对于周宏亮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精位科技发布了国内首颗自主可控的UWB(超宽带)定位芯片及模组。这意味着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在UWB定位技术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保证了信息安全。
半年后,伴随着苹果手机iPhone 11系列产品的推出,采用了UWB技术的U1芯片一时间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其官方网站是这样描述UWB技术给手机功能带来的改变:“让iPhone 11 Pro具备空间感知能力,可感应附近其他配备U1芯片的 Apple设备,并准确判断出彼此的位置关系。这就像为iPhone增添了另一种感知能力,将会带来许多精彩的新功能。”
“可以精准到厘米,这样的定位技术及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定位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周宏亮说,苹果公司将这项技术带进了公众视野,精位科技却早已开始布局。目前公司已申报了上百项专利技术,其中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书的有10项。公司已成为了一家专注于室内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千万不要将UWB定位技术简单理解为只是在停车场作为导航使用。事实上,这只是其诸多功能中的一项。公司研发的“位RU高精度定位系统被动定位技术”已在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交通运输、体育运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便于场景管理,特别适合B端场景管理。公司每年拥有超过3000万元的订单。
技术研发优先
今年将积极布局手机UWB芯片研发
在旁人眼里,精位科技的发展历程顺利得出奇。然而“压力”,是采访中周宏亮反复提到的词。这是他更愿意强调的一种危机感。他特别提到比尔·盖茨的名言对他的激励,“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何况我们。”科技更迭如此之快,行业颠覆往往来自不知道的跨界领域。“BB机、胶卷,都是这样。”
在公司,技术研发优先。周宏亮甚至提出公司经营上能节约就节约,“CEO出差也只能坐经济舱、地铁,住如家酒店。”资金,集中用于研发、留住技术人才。他甚至会隔段时间就去一次深圳挖人,一待就是一周。“初创时,公司只有大概15个人,现在有近百人的规模,有不少都是挖来的技术大咖。”
技术储备,是为支撑更大的梦想。周宏亮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将以创新为导向,积极布局在手机UWB芯片的研发;以用户为导向,加大与整车厂在自动泊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引导用户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产品功能更新优化;同时建立UWB定位技术产业生态链,为国内UWB技术二次开发商和集成商提供芯片、模组和定位软件平台。
“公司在资本市场方面的计划是,不断创新技术,拿业绩说话,规范公司运作,力争早日登陆科创板。”周宏亮表示,公司的发展愿景是,做高精度实时定位技术的标杆企业和产业应用的“隐形冠军”。
记者手记——
向光生长:成都迈向高质量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都用70年的壮丽成就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时代答卷。这一年的发展,如江河入海,片刻不停地汇入中国时代变迁的洪流中。从全新崛起的天府国际生物城到充满活力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从大“显”身手的新型显示产业到“黄金十年”的新药研发产业……发展大潮奔涌不息,世间万物向光生长,城市的每一处,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发展的高度、力度和深度。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一桩桩惠民好事落到实处,一项项优惠政策温暖人心……过去的一年,成都已经描绘出一幅蒸蒸日上、和谐幸福的发展图景,而生活在这座美丽城市的每一个人,也能在心头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鼠年新春的脚步渐行渐近。在采访中,记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股喷涌而出的力量正悄然推动着成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程怡欣 摄影 张青青
新闻推荐
图片来源:摄图网城市建设,交通先行。自1969年,北京成为内地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