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节首周末 40万人次打卡在成都遇见世界

华西都市报 2019-10-21 10:30 大字

非遗节首周末 40万人次打卡 非遗节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与活动。

大人小孩纷纷现场体验非遗项目。

回族口弦传承人李旭展示口弦演奏。

侗族琵琶传承人吴良锋现场弹奏琵琶。

10月20日,第七届成都非遗节迎来首个周末,主会场国际非遗博览园也迎来人流高峰。据统计,19日、20日两天,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主会场现场参与人数超过40万人次。在众多展览中,位于非遗博览园五洲情会展中心一楼的“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虽然规模不大,却吸引了众多业界大咖关注。这是非遗节举办以来首次聚焦“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开展主题展览。展览开展4天签约金额达到3450万元,为非遗授权和成果转换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300多个授权元素、53家IP版权方参展

非遗通过IP授权走进现代生活

10月20日,非遗节开幕第四天,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上的金沙面具杯和芙蓉品茗杯已经卖断货了。“只剩下样品了,这个真的不能卖。”在展览现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断向询问的游客解释。

在展场卖产品,只是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的“附加值”。在每一个展位前,都摆放着几张授权卡。实现非遗元素的授权,才是53家参展单位的主要目标。

53家参展单位里既有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成都的文化网红,也有杨华珍的羌绣公司、钦城、御翠草堂、南谷等非遗类文化公司。整个展览通过“时代共振、传统共生、合作共创和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四大主题展区,结合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论坛、非遗授权签约仪式等活动,展现非遗跨界的成果,为非遗技艺、文化IP与设计师、市场之间搭建桥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根据藏羌地区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织绣艺术作品,再以版权授权的方式与国际品牌、名人进行合作,以现代方式演绎传统之美。不少品牌也将藏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年轻人换一个角度看待传统文化,使其既拥有古老的历史,又体现了现代的时尚。

这些非遗授权合作在创造商业价值、提升藏羌织绣知名度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制作订单,为绣娘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机会。迄今为止,杨华珍的非遗授权业务成交金额累计达800余万元。

展览现场,53家IP版权方拿出了300多个授权元素,被授权方则涵盖了酒店、餐饮、鞋服、家居等品类供应商100余家。

聚焦非遗符号授权与转化

70多个项目签约3450万

不同于传统的以实物为主的非遗展览形式,“中国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聚焦非遗符号的授权和转化。在18日的授权签约仪式上,共有6家公司完成非遗授权现场签约。合作双方将就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游戏、开发新的非遗文创礼品等方面进行合作。

经过四天紧锣密鼓的版权授权洽谈,参展的53家IP版权方通过与被授权方对口洽谈,现场成功对接项目70余个,洽谈意向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450万元。

此外,与展览配套的“中国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论坛”同样吸引了非遗文创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和成都市56家版权服务工作站业务专员的积极参与。参展单位通过现场推介环节充分展示企业在非遗产品设计及授权合作过程中的探索和收获,将平面化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开创性地将“非遗作品授权”这一前瞻性探索落到实处,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文化内涵和办展思路。

“非遗授权激发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博、文创单位精益求精,不断潜心钻研非遗技艺,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受市场认可的非遗产品的热情。被授权方也可以将非遗符号用于提升自身产品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创造出更符合当代受众偏好的终端产品,实现授权方与被授权方的双赢。”展览执行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来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与艺术授权,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换,推动了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回族口弦

传承人说是解闷儿“良药”

“很多民族都有口弦,回族口弦与其他口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用途上,它主要用于自娱自乐、解闷、和自己对话抒发心中郁闷的情绪等。传统里,多是回族女人使用。某些时候也代表爱情,由小伙子做好送给姑娘。”10月20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展台,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口弦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面对大家的好奇,回族口弦制作、演奏传承人李旭口若悬河,如数家珍。

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在闲暇时节,每当夜幕降临,女人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奏起动人的口弦,借以散心消遣,或寄托妻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抒发她们深埋心底的复杂感情。

“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封面新闻记者现场看到,李旭展示的铁口弦,形似当今女生常用的钢发卡,掌心可握,中间安有一块极其细薄的铁片,是发声器。“有实物出土的口弦,距今已有4300年,它之前的历史,就更久远了。”此次参加非遗节,李旭坦言非常好,“把非遗放到大众面前,有利于它们的传播、保护和推广,特别好。”

侗族琵琶

传承人祖上十几代都是歌师

“我13岁开始弹唱侗族琵琶,也会制作。”今年35岁的吴良锋,是贵州黎平的一名侗族琵琶制作传承人、琴师。10月20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展台,吴良锋正在制作侗族琵琶。

吴良锋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侗族琵琶跟汉族琵琶区别很大,首先表现在演奏方式上,“汉族琵琶是竖抱,我们是横抱。而且侗族琵琶没有单独演奏,都是为歌伴奏,唱什么歌用什么琵琶,有大、中、小三种。”

除了制作,吴良锋也是当地有名的歌师,“我祖上十几代都是侗族的歌师。”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歌传承全靠口传心授,而歌师担任了古老文化传承的重担。“歌师是整个片区掌握侗歌最多的人,每个歌师都会制作侗族琵琶。”

目前,吴良峰不仅掌握了数千首传承曲目,他还自己编唱了300多首,代表作有《侗乡赞》《牙痛歌》《孝顺父母歌》等。“侗族的歌,包括天文地理、农耕教化、孝顺父母等,主要以我们身边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

酷爱侗族文艺的吴良锋,也有自己的担忧,“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之后,再回来就不喜欢本民族的文化了,他们听流行歌曲代替了侗族琵琶,越来越少人传承当然担心失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推广侗族琵琶。”

快看!“天府小匠人”的竹编比拼

“这是一只竹编手镯,我编了一个小时。”10月20日下午两点,作为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重要活动之一,“天府小匠人”(竹编)竞技活动正如火如荼。来自成都市各中学校的学生化身“竹编小传承人”现场比拼竹编技艺,引发现场市民及游客啧啧称赞,频频拍照。

封面新闻记者在竞技现场看到,参赛选手们两人一桌,现场制作竹编。在众人的目光下,他们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千丝万缕的竹丝,在他们手中翻飞。一个小时后,造型小巧的簸箕、竹箩筐,富有形式感的瓷胎竹编,节奏感十足的几何纹样竹篮……呈现在大众眼前。

在这里,“05后”天府小匠人们用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他们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融入其中,为现场观众展示了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碰撞带来的非遗成果,深受大众喜爱。

本组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新闻推荐

00后网红为拍视频深夜街头上演“豪车撞人” 交警:违法了

参与拍摄的两名网红博主一名女子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躺在车前,身上粘着红色的“血迹”,一位手持相机的摄像师围绕着女子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