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诗人感受诗意成都 震撼于成都得天独厚的美

华西都市报 2019-09-08 02:41 大字

参加国际诗歌周的诗人行走天府绿道。

中美印三国诗人杜甫草堂论诗圣。

9月7日下午,来自世界多国和地区的诗人们来到成都规划馆和天府绿道,参观了发展中的活力成都和绿色成都。不少诗人学者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来到四川成都,在此次参观中,他们既了解到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更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9月4日,由成都市文联等单位主办,五粮液集团、《草堂》诗刊社等承办的“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拉开帷幕。国际诗歌周提供了一个“以诗会友”的平台,让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近百名中外优秀诗人,通过诗歌与成都这座城市进行连接。

叙利亚诗人侯赛因·哈巴什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透过成都国际诗歌周,他对这座城市有了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特别在看了成都的规划与布局之后,“我觉得很震撼,从空间整体上体会到了成都得天独厚的美。”

瑞典诗人本特·贝里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和我所居住的地方完全不一样,成都这座大都市带给我全新的感受。”跟家乡人少、乡村式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本特·贝里对成都热闹而充满活力的氛围印象深刻,“像冬天和夏天的不同一样,此次成都之行给了我如同夏日一般的火热灵感。”

科威特诗人默罕默德·纳普罕对成都的了解,之前更多在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中,而此次活动给了他新旧相交的故事感。“在杜甫草堂,我感受到的是那个我熟悉的成都,杜甫笔下的古代之城。而在城市规划馆,我看到的是全新的、我从未知晓的成都。除却成都发展历史的介绍,更有成都现在以及未来的规划。由此不但能找到成都发展得如此之好的原因,也能体现如今中国的强大。”

而对国内的诗人学者来说,屡次到访成都也给了他们不同的感受。著名翻译家、诗人远洋说,作为李白的故乡,巴蜀之地一直是个诗意浓厚的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就是中国诗歌的一大重镇,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先锋性的、实验性的诗人。国际诗歌周活动的举办,更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诗人和外国诗人的交流,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推动了诗歌进步、文化进步,以至社会进步。”

封面新闻记者施诗晨

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

让世界阅读中国诗歌的美

9月7日上午,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访谈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众多中外诗人共同探讨如何“用诗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除了著名诗人、鲁奖获得者车延高,陈先发,印度诗人、汉学家墨普德等,年近百岁的著名翻译家、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也来到现场,向中外来宾分享了如何将中国诗歌传播到世界的经验。

翻译《静夜思》

用水联系月亮和乡愁

在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的基础上,

成都国际诗歌周品牌活动已经积累了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每一届诗歌周都会有一个主题。上一届的主题是“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而今年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许渊冲表示,非常高兴来到成都国际诗歌周,用诗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在世界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是很重要的部分。

“中国诗歌在世界闻名,但它的传播很不容易。”许渊冲感叹早期中国诗歌传播之难,并回忆了翻译李白《静夜思》的往事。

“中国月亮圆代表人团圆,在国外没有这样的观念。”翻译的时候,他将“床前明月光”翻译作“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表达出窗前月光如水之意。“低头思故乡”一句翻译为“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第一句先用“a pool”把月光暗喻作水,最后一句又用“drowned”把思乡之情也比作水,用水把月亮和乡愁联系起来。许渊冲认为,诗歌不是简单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文化一同翻译出去。”

翻译《登高》

涵盖诗意又极富节奏

许渊冲还举例了杜甫《登高》的翻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曾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看作中国最美的诗,也被余光中称为无法翻译的诗句。

“无边落木,‘木’后是‘萧萧’,是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江’后是‘滚滚’,也是三点水。”这种中文的对称和精炼很难翻译准确。

许渊冲将“无边落木萧萧下”翻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不尽长江滚滚来”翻译为The end 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两句以“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结尾,既涵盖诗意又极富节奏。

许渊冲表示,此次四川之行还参观了李白、杜甫和苏轼的故居。“李白和苏东坡都是四川人,杜甫在四川度过很重要的时光,选择在四川举行国际诗歌活动别具意义。”

许渊冲数十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翻译和传播,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的诸多诗词借由他的妙笔传遍世界。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华克维斯特院士称他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许渊冲也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少数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翻译家,在业内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封面新闻记者薛维睿

印度诗人 墨普德

诗歌是对人类同胞爱的表现

在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主题访谈会上,一位熟悉的身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印度诗人、翻译家、汉学家墨普德。

因留学中国的经历以及多年的汉学研究,墨普德的普通话非常流畅。会上,他用中英双语发表了对议题的理解。墨普德说:“我深深地感觉到诗歌,是诗人对于所有人类同胞爱的表现,诗人也是哲学家,当诗人出于对人类的爱而驱动,诗歌就写成了。”

在墨普德年少时,他就曾将李白、杜甫的诗翻译成母语——孟加拉语。在中国求学期间,他还翻译过鲁迅、艾青的作品,甚至一些民俗著作。可以说,墨普德用诗歌与文学,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全球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墨普德说,“全球化的概念并不是全新的,一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唐宋时期,中印的僧人之间就进行过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在今天,全球化则更应该关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诗歌。”

诗歌本身可以是语言的、声音的、形态的,它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墨普德现场展示了一首非常押韵的诗,以李白杜甫为切入点,描述成都与诗歌发展之间紧密的关系。

在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的基础上,成都国际诗歌周品牌活动已经积累了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每一届诗歌周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第二届的主题是“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而今年第三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

诗人专访日本诗人 野村喜和夫

来成都好像回到精神的故乡

在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诗人中,日本诗人野村喜和夫的风格是安静的、沉思的。不管是去看熊猫、走进金沙,还是在城市音乐厅观赏开幕式,他都认真观看感受,并若有所思。

野村喜和夫,1951年出生于日本琦玉县,是日本著名当代诗人,其创作活动涉及小说、随笔、评论、翻译以及比较诗学研究。

参观成都金沙遗址,野村喜和夫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马上被激发了,“对几千年前这里的生活方式,我感到很震撼。虽然我不是专业考古人士,不能对其进行专业解读,但可以通过诗来表达我所受到的震动和内心的感悟。”

杜甫在国外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野村喜和夫说,日本人对成都最深刻的印象是诗圣杜甫,对他们来说,杜甫真的很出名。但他也指出,相比之下,日本人对中国现代诗歌了解不多,“因为中国诗歌翻译到日本的文本比较有限。我也希望中日当代诗歌间的交流能进一步加强。”

封面新闻:此次来到中国成都,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野村喜和夫:一千年以前,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变得本土化。汉字传入日本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来到中国,置身于汉字中文的环境中,感受这里的氛围,看到汉字,感觉很亲切。从文化层面来说,我好像回到精神的故乡。这次旅程也很像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封面新闻:在日本,读者们非常熟悉中国的鲁迅。现在是怎样的情况?

野村喜和夫:鲁迅的确是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作家。现在要说出哪一位作家,比较难。因为网络时代的阅读,人们的阅读兴趣都分散了,没有哪一个作家的个人影响力再达到鲁迅那个程度。

封面新闻:最近有不少新闻报道刘慈欣《三体》在日本翻译出版后很火。您读过吗?

野村喜和夫:我知道这件事。确实很多人喜欢。我确实对中国当下的科幻小说很感兴趣。我正准备有时间好好读一下这本中国科幻名著。

封面新闻:马上又要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季了。村上春树多次成为众人预测的热门人选。您有怎样的期待?

野村喜和夫:村上春树的确很有名,他的书卖到全世界许多地方,他的文学思想影响各地。据我了解,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日本人真心希望村上春树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谌

中美印三国诗人

诗圣故居论古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伴随着舞者们优美的舞姿,杜甫诗作《春夜喜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缓缓流出。9月6日,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一带一路”丝路之歌杜甫草堂诗歌朗诵会举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著名诗人汇集在“诗圣”杜甫的故居,共享这一诗歌界的盛会。

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在杜甫的茅屋旁,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树才,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印度诗人、汉学界墨普德,美国诗人、翻译家徐贞敏,以杜甫写作下的“现实主义”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论坛”。

在中国的写作中,现实主义具有难以言喻的重量。在当下,人们怎么理解杜甫身上的“现实主义”?在现场,树才谈到,杜甫一直关注现实、他的身上也见证了现实。“他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变成了诗歌、作品。杜甫在成都生活过、写作过,经历过非常动荡的年代,而一生的写作见证了他的时代。我认为,杜甫是一种见证的力量。”

成长于川渝之地,李元胜自然对于杜甫有着不浅的理解,近几年,他也走过一些杜甫当年走过的土地。如杜甫的出生地河南,以及成都的杜甫草堂。于是李元胜得以在大地上重新阅读杜甫,重新发现杜甫。“我们之前谈到现实主义,是此时此刻。但我们读杜甫的作品,发现他诗歌里的现实在不断扩大,他诗歌里的现实主义,有正在发生的,有未来发生的。里面体现的格局,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他的伟大,在于他扩大了汉语的边缘。”

印度诗人墨普德也是一名汉学家,在他的高中时期,就借着选修汉语的契机认识了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场,墨普德用普通话清晰地念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令在场的诗人惊讶不已。“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诗歌的核心。他的诗歌有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有高度的爱国精神,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

“成都是我的天堂。”美国诗人徐贞敏开口就表达了对成都的热爱,同时她也在这片土地生活多年。徐贞敏说,她从18岁就和杜甫有了联系,其中文老师出生于四川,对杜甫的爱非常深刻。“杜甫不仅仅是关心国家大事,也通过大自然来分析自己的痛苦。我在生活中不开心的时候,会反复回到杜甫的作品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好的诗人,不管处于哪个年代,都能给你带来启发。”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新闻推荐

每到换季整理,家里总有人跳出来对你说 上好八好的 丢了做啥子?

不用说,这几天,又到了一年一度夏装收起、秋装拿出来的换季时节。说到换季,绝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十分十分地头疼。除了换季收...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