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着眼,向低处入手
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从高处着眼,向低处入手。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等九大方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夯实230万成都市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去年底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上,成都的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展现了“硬核”实力。由成都市文明办、教育局、卫健委、团委等部门联合成立的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承担着全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工作指导的重任。创建四年以来,中心从服务体系的创建到心理人才的培养,再到关注新的心理科学及应用产品研发,正逐渐成为全国倡导和践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排头兵、创造者和引领者。
□王亮
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此前,中心接到过某街道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介入请求,一名叫李想(化名)的初二女生患了抑郁症,多次割腕自杀,无法正常上学,因其父母为残疾人且经济收入低,无力承担长期的药物和疏导开支。中心联合有关机构,随即启动应急及长效帮扶两级预案,实施心理专业类救助、党员志愿者参与的学习类专业辅助、街道办跟进的困难家庭生活帮扶、社会爱心力量援助的社会化训练机会等五个纬度的综合救助方案,最终帮助李想走出抑郁,几年后考上理想大学,开启崭新人生。在心理学专家、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主任桑艺宵看来,“这就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功能细胞结构化运转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同。”
近两年,中心创新推进“高小苗工作站”(又称: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枢纽工作站)建设计划,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成都高新东区,面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较复杂的情况,经过专家走访调研,结合实际情况,中心选定董家梗乡、坛罐乡、三岔镇、石板凳镇、新民乡建立“高小苗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辐射区域内2至3个乡镇,一方面吸引当地中小学校老师进入学习型社群,以工作站为载体分享中心研发的心理课程,增强青少年心理服务的基层力量;另一方面与当地企业开展社会责任领域的合作,以工作站为纽带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形成了各方资源的有效协同。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心理服务网络,一个多方人员参与的服务团队,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正在成都高新东区悄然形成。
授之以渔培养心理健康服务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切实提高各区(市)县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社区心理服务示范站以及心理示范校的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成都市心理健康辅导骨干队伍,促进全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在成都市文明办的指导下,中心基本形成了“全年一次前沿分享性培训、半年一次普适性技术培训、每月一次针对性技术培训”的人才培养计划。
据桑艺宵介绍,前沿分享性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讲授全国青少年心理成长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更广阔的视野为大家分享专业知识;普适性技术培训偏向于教授心理疗法,包括认知疗法、叙事绘画疗法等适合青少年心理问题治疗的普及技术;针对性技术培训则主要面向多动症、自闭症等小众化青少年心理问题,教授与之匹配的心理疗法,以及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时下流行的治疗技术。
科技赋能研发新的心理应用产品
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长期监测、专业分析和细致服务,但专业人员不足、服务半径有限等问题长期存在,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成都高新区惠民政策、机构发展及场景提供等方面的支持下,桑艺宵及其团队今年找到了另一支抓手——关注新的心理科学及应用产品的研发。目前,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建立了常态合作,与四川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精神病院等实现了有效衔接,借助高校和医院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赋能。
据了解,由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和成都软件技术专修学院联合打造的一款心理应用产品预计在年底面世,这将是国内率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应用产品。“让心理学从理论的象牙塔中走下来,运用科学技术服务更多的青少年。”这是桑艺宵及其团队的共同夙愿,她们为此不断砥砺前行着。
新闻推荐
专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专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在手机、iPad、电脑、电视和游戏机围攻下,一个暑假下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