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好姑娘》:公益路上 展现“80后”精神风貌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曾被公认为美国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叛逆年轻人们,激情澎湃,绝不妥协,独自上路穿越美国,以肉身和精神的双重流浪来对抗并消解所谓的社会“正统”和“秩序”。
但与小说中深陷精神困境的年轻人不同,王萌萌笔下的《路上好姑娘》充斥着青春的沸腾热血,讴歌了行走在公益路上传递爱与光明的年轻志愿者,展现了80后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8月18日,上海书展期间,由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公益在路上——《路上好姑娘》读者分享会”在佳都剧场举行。
“80后”作家、志愿者王萌萌,彝族乡村教师马素英与公益团队代表李婵娟,以三人对谈的形式,向现场听众分享了他们12年来在公益与旅行之路上或艰辛、或感伤、或温暖的经历与体验。
路上的好姑娘
王萌萌是位志愿者作家。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和精神讴歌志愿者,写作出版了反映中外志愿者群体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大爱无声》《米九》《爱如晨曦》,被誉为“21世纪的青春之歌”。12年前,她与彝族乡村女教师马素英共同创建了“一加一物质资助加情感关怀”长期结对的公益模式,帮助了将近3000多名贫困学生。其中,近300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获得长期资助,20多人考上大学。
《路上好姑娘》是她新近创作的一部非虚构散文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这本散文集可以说是王萌萌从事十年公益的行旅札记。书中收录的文字全部源自于她的亲身经历:有帮困扶贫,12年公益路上的奔跑;有动物保护,从北极之都的苔原,到盐城丹顶鹤保护区,再到成都流浪小动物救助站;也有深入云南山乡支教结识的好姑娘们,她们的生存际遇令人唏嘘;还有命运转角猝不及防的光亮与阴影。
在分享会上,王萌萌向现场听众讲述了自己从志愿者到作家,12年坚持不懈从事志愿服务与公益事业的艰辛历程,以及个人生命旅程中最值得记取和珍藏的片段。
“在云南,在路上,六个字,青春正好的十年。”《路上好姑娘》的责任编辑于晨这样解释书名的由来,既有空间的跨度,又有时间的长度,是对所有行走在公益路上的志愿者最恰切又美丽的概括。
于晨还特别向读者推荐了《绿色行记》中《生死大峡谷》一节。在那篇文章中,情节的紧张和文字的从容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无畏、坦然、感恩,她高度评价了作者在写作中表露的情绪态度,并指出:“正是这样“爱较劲”的人才有可能坚持十年公益,毁誉不惊。”事实上的确如此,做公益可能有掌声、有鲜花,但短暂的高光时刻之外,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孤寂的、艰辛的,有很多的“不足为外人道”,在这样的时候,“在路上”既是方向,也是动力。
文学评论家白烨评价王萌萌的作品:“以同时属于80后一代的另外一种昂扬向上的风貌,对文学中的“80后”的形象给予了极有裨益的有力匡正。”
山中的好姑娘
除了对志愿者形象的讴歌,作者也一直注视着那群淳朴、真挚、永怀热望的少数民族姑娘。
但与人们想象中经过修饰与美化的“好姑娘”形象不同,她的写作视角格外诚恳、中正、自然。比如在《山中好姑娘》这一章中,她写到自己初次见到萍的场景:“第一面见萍我有点失望,觉得老师文中种种形容,比如像 “林中的小鹿”,显然是出于情感因素的美化。萍黑瘦、羞涩、沉默,家境并不算最差,只是山区姑娘中平常的一个。唯一特别的,是她并不算好看的眼中时刻都含着一种怯生生的、超出年龄的凄婉神色。”
这里的“好”与人们通常理解的优秀不同,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仅仅只是做个女子,就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于晨说:“作者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下很多不完美的故事,而打动我们的恰恰是那些真实的努力,坚持或者放弃。”
目前,那些被救助的少数民族贫困学子有的己经参加工作,成为王萌萌公益团队的骨干;有的被评为大学生青年优秀志愿者;有的担任了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他们是曾经公益的助学对象,是昔日成果的见证;也是现在新的公益助学者,是孕育未来的种子。救助与被救助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反哺、相互支撑的桥梁。
也许正像作者王萌萌在图书封底上写的那样:“我们从根本上都一样,一样会软弱、懒惰、贪婪、浮躁、苟且,也一样会勇猛、勤勉、知足、执着、认真,一样的人前欢笑与深夜痛哭,一样的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在各自的千转百回、九九八十一难里,我们经不同的路径走向共同的终点,愿当年的情谊化成微灯一盏,于最孤寂艰险之处照出几分暖意、几许光亮。”
新闻推荐
为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圆上学梦,2019年,正值领地集团成立20周年,“领地·心计划”公益体系正式启动。日前,领地集团特邀受助学...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