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起博器的变迁 见证百姓“心”事

天府早报 2019-08-07 03:06 大字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实习生林彬

心脏慢跳、甚至不跳的病人需要 做 起 搏 器 植入。起搏器,从最初的“拖”在体外、照相机大小,到现在“埋”入体内、只有“火柴盒”一样大;做这项手术的患者从最初需要躺一周,到如今最快两三天就能下床出院。70 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脏疾病患者因这一技术重获新生。作为心脏起搏方面的专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邓晓奇有着最直接的感受。邓晓奇说,他和医院的同事们一直在追求更为完善的手术方式,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重拾健康。

以前像相机 现在只有火柴盒大小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起搏组一年要做400多台起搏器植入,而邓晓奇一个人就要完成近300台。

见到邓晓奇后,他向天府早报记者展示了20余个心脏起搏器,其中最早的一款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用,是成都制造。记者看到,这款有些年头的心脏起搏器约火柴盒大小,其上清晰可见中英文标注的“中国成都”字样。

我国心脏起搏器的开发研制至今不过四五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拖”在体外、照相机大小的起搏器,到后来“埋”入体内的“火柴盒”,无论是外观还是技术已越来越完善。

“从最初的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2015年,尺寸仅有胶囊般大小的心脏无导线起搏器已经在美国面世,快的话今年国内就可以使用。”邓晓奇说,随着起搏器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临床应用范围及适应症也在不断地拓宽,现代起搏器已成为心脏病学诊断与治疗越来越重要的技术。

“起搏器植入手术技术发展至今,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已经相对成熟,属于微创但精细的手术。”邓晓奇说,“早期手术后病人要躺上一周,但现在,病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了。不过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依据种类、模式、起搏工作的比例等情况存在差异,一些病人一生可能会进行多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作为心脏起搏方面的专家,邓晓奇的技术体现在稳、准、精上,在保证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一台难度较大的三腔起搏器植入手术,他只需要一个多小时。速度快,意味着病人的感染几率低,并发症由此能得到更好的控制,病员痛苦也更少。

练就娴熟穿刺技术 后来做心脏起搏竟用上了

如果将心脏的传导系统比喻为“通讯线路”,那么心脏内部的窦房结就相当于“司令部”,“司令部”发出指令,经“通讯线路”下传到心室,从而实现心脏的正常跳动。相反,如果心脏内的“通讯线路”出现中断甚至瘫痪,指令则不能顺利下达,因而生发心脏疾病。

心脏起搏也属于电生理,从事这项工作,成长周期较长,需要沉得下来、肯钻研、对细节投入多,因此在培养选材的时候很是考究。正是看中了他沉稳、刻苦以及对细节把控能力强的这些特点,2008年,成都市三医院心内科主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蔡琳找到32岁的邓晓奇,决定让他从事电生理这个专业,蔡琳说:“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虽然电生理成长周期长,但它很适合你。”

蔡琳对邓晓奇的观察就来自于细节。起搏器植入,需要很精准地找到位置,若无法做到精准,会对病人造成损伤。血管穿刺是邓晓奇的长项,锁骨下靠近心脏位置的血管是比较难穿刺的,但建立一个救命通道,就需要做血管穿刺,别的科室医生穿刺遇到麻烦时,就向他求助,“那时年轻、肯跑,做得多了,穿刺技术就更娴熟了,没想到后来做心脏起搏竟用上了。”

经他手的患者 年龄最大的有100岁

超高龄的心脏起搏器手术,可谓心脏手术的“禁区”,超过100岁高龄接受起搏器手术的,在国际上也很少见。而在邓晓奇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100岁。

今年4月,医院收到了患者家属送来的一封感谢信,称赞邓晓奇妙手仁心,技术精湛,“您细心的考虑到我们作为家属无法完全理解医学术语,用鞭辟入里的话语将深奥的医学名词及治疗方案详实的告知我们,让我们心里的大石落了地。”面对患者的疑惑,邓晓奇总是耐心解释,他说,“以前很多患者觉得安了起搏器自己就成了‘机器人’,因此心存顾虑。其实并不是这样。安装起搏器后,相当于有一个抢救设备24小时跟着患者,一旦发现心率异常,就及时实施救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但不是说装了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仍需要长期随访。”

邓晓奇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每一台手术他都会在电脑上记录下来,而且会仔细进行术后研究,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遇到的病人越多,对生命的敬畏感越强,如同看书越多,越觉得知识匮乏一样,所以它能不断刺激我去完善和提高,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

除了技术,邓晓奇还思考如何为病人降低费用。有一个需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人,需要用临时起搏的方式保证心跳,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按理,应专门用根导线作临时起搏,再将起搏器植入,但如此一来,病人需要多支付3000多元的费用。邓晓奇为此改进了方法,在获得同等质量治疗的同时,为患者节约了3000多元。从2018年初开始,对此类病人,邓晓奇皆使用这种改进后的方法。大小

从最初的“拖”在体外、照相机大小的起搏器,到后来“埋”入体内的“火柴盒”

技术

从最初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2015年,尺寸仅有胶囊般大小的心脏无导线起搏器已经在美国面世,快的话今年国内就可以使用

术后

早期手术后病人要躺上一周,但现在,病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了

新闻推荐

史学专家谭继和:抚琴台就是成都爱情之都的地标 今天七夕节 到成都找爱情的样子

今天,是列入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在古代专属闺阁女子们的“乞巧节”,如今被赋予了太...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