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问得最多的是“怎么分干湿垃圾” “95后”应届毕业生,当上垃圾分类引导员
杨燕玲和师父陈明元
巡查
检查分类垃圾箱是否装满,若是装满联系公司运走
宣传
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解答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监督
向居民发放专属二维码,贴在投放的垃圾袋上,一旦发现未按规范投放的垃圾袋,即可溯源到该住户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满月”,而“垃圾分类引导员”这一职业,正伴随着分类垃圾桶走进社区和“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悄然兴起。
昨日,红星新闻记者在走访青羊区文家街道时,发现在垃圾分类引导员队伍中,既有谙熟垃圾清运的大叔、大妈,也有刚刚迈出高校大门的毕业生。
尝鲜
垃圾分类≠捡垃圾
95后女孩主动当垃圾分类引导员
红星新闻记者在青羊区佳兆业小区门口见到了22岁的杨燕玲。她剪了一头干练的短发,身着蓝色工作服,胸前挂着“垃圾分类工作证”。杨燕玲告诉记者,自己6月份才从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但应聘成为四川恒升天洁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分类引导员已经3个月了。
杨燕玲每天8:00上班,第一项任务就是沿途检查负责小区中的分类垃圾箱是否装满,若是装满则要联系公司将垃圾清运走。下午她还会再检查一遍。除常规检查之外,居民也可在垃圾箱装满时联系杨燕玲或其同事,马上安排清运。
垃圾分类引导员同时也是“宣传员”,负责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杨燕玲说,工作以来自己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怎么分干湿垃圾?”“怎么罚款?”
“做垃圾分类引导员一个月以后,我才告诉父母自己是在做什么。”杨燕玲笑着说,“(他们)开始反应大,还说‘这个这么臭你做得下来吗?要把手套口罩戴起呀’。”在不了解情况的父辈眼里,垃圾分类等于捡垃圾的工作。
对此,杨燕玲毫不在意,她耐心地向父母解释垃圾分类知识和自己的工作内容。记者问起薪酬情况,杨燕玲透露月薪约2500元。她还回忆起应聘面试的情景,说自己曾被问到:你这么年轻,歧不歧视垃圾分类这个职位?能不能吃苦,能不能胜任?她说,自己不怕吃苦也不歧视这个职业,凭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丢人。
门道
“师父”带“徒弟”
入户宣传敲门有讲究
令杨燕玲有些意外的是,她的师父,今年56岁的陈明元,只有初中文凭,但在挨家挨户入户宣传的时候,唱主角的基本上都是陈明元。而杨燕玲更多的时候在帮他打下手,拿着整理好的二维码跟在他身后。
“我们上门入户宣传主要在周末和平时的晚上。”陈明元介绍说,入户时他一般会带一支笔,一方面是为了记一些问题,更重要的用途则是“敲门”。“一般用笔尾敲两次没人应,就转身去敲下一家。”
遇到有人开门,陈明元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然后询问对方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是否有什么需要解答的问题。“没有的话,我们会把准备好的二维码交给他们,邀请他们使用;有问题的话,则会进行解答。”
“遇到年轻人,讲三四分钟就能懂;遇到年纪稍微大点的,可能要七八分钟。”陈明元告诉记者,口才都是边做边学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舍得吃苦,刚开始进小区入户宣传的时候,除了一只双手合围粗细的开水壶,每天大概还要喝4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反复讲解一件事是否会感到枯燥?陈明元表示,并不会觉得枯燥,“你们不是也天天问别人问题吗?”2018年4月开始当垃圾分类引导员的陈明元回忆说,也有看到做了几天就走的,“刚来没多久就说已经懂了什么是垃圾分类”。
前景
7月是分水岭
1600户居民垃圾分类登记率达98%
据陈明元介绍,小区居民参加垃圾分类后,会登记其姓名、电话号码,并向用户提供专属二维码贴纸。在投放垃圾时,居民需在袋子上贴上二维码,在垃圾箱上刷一刷该二维码,就可以进行分类投放。
如此一来,在分拣过程中发现未按规范投放的垃圾袋,就可以溯源到小区里的住户。一经发现,信息就会反馈到垃圾分类引导员处,再经由陈明元、杨燕玲与这些居民电话沟通,予以垃圾分类再教育。
经过一年多的入户宣传,目前佳兆业小区1600多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100%,登记率达98%。“经过媒体宣传,特别是上海垃圾分类的启动,现在大家对垃圾分类基本不再抵触了。”陈明元说。
“7月份真的是分水岭。”杨燕玲也告诉记者,自从7月初上海正式实行垃圾分类之后,身边的人越发理解和了解她的职业,原来学校里的同学还向她打听这个行业。杨燕玲的同事也表示,曾经下班后忘记取下工作证,别人看到还与她攀谈,直言这个工作有前景。
下午4点半左右,51岁的小区居民张大姐推着孙子来到了垃圾分类收集桶前。她说:“如果光有机器没有垃圾分类员,还是有没人管的感觉。有问题我就会给他们打电话,有人回应心里很踏实。”
据了解,目前青羊区14个街道都已经引入了类似的垃圾分类机制,更多的人正在加入垃圾分类引导员的行列。
红星新闻记者 曾那迦 林聪
新闻推荐
文/冒诗阳《这!就是街舞》第二季收官,直至结束豆瓣评分仍维持在9.0以上...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