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的寝园
明蜀僖王陵地宫
明蜀悼庄王陵出土陶俑
张芾 胡开全/文余茂智/图
蜀王秘史08
“北有十三陵,南有明十陵”,上世纪70年代在成都东郊十陵,考古界发现了十多座明蜀王家族的墓葬,其中以僖王陵为代表的蜀王陵墓葬群拥有富丽堂皇的地宫建筑,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被誉为国内“最精美地下宫殿”。明末,蜀王们显赫的寝园被张献忠部队破坏。清初诗人对蜀府恩典德政充满怀念,张象华有诗“天社星隳古社坛,杜鹃声尽石苔瘢;井花清冷无人汲,留得丹心万古寒。”除了后人追忆,明蜀王的诗词中也记载了他们对生死和寝园的看法。
蜀王的生死观
明蜀王贵为帝胄,住在王府的明堂高楼里,苑囿高雅精致,天天锦衣玉食,甚至还可以炼些丹药,但同时他们也清醒自己是凡人,一样面临生老病死。第一任蜀献王朱椿(1371-1423年)在《祭百户康泰》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人有生死,物之冬夏,其生也荣,其死也如谢,自古皆如之,今又何足恠(同‘怪’)。”明代皇帝的墓园为陵,寝园是藩王对自己墓地的正式称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年仅23岁的献王开始为自己准备寝园,并派左长史陈南宾以牲醴之奠致祭于韫玉山(今成都凤凰山)之神。献王作《祭韫玉山》曰:“山者,石之所聚,石者,山之所生,取之有时,运之无穷,虽邦家每资其用,而实有神以司之也。兹者营造寝园,命工凿石,不无惊动山灵,触犯方禁,今特遣官祭告,以谢前贶,以祈后功,惟神有灵,默加庇佑,人输车运,普赐安宁。神其鉴知,尚飨。”次年,朱椿又派遣成都右护卫指挥同知李遵再次致祭并监工。建筑完成,献王非常满意,对李遵大加奖赏,作有《赐右护卫指挥同知李遵等营园寝毕工燕劳羊酒谷米》一文。结果世子朱悦熑在永乐七年(1409年)过世,于是先给他使用,后来献王又在天回山重新修建了一座自己的寝园。
蜀府共十世十三王,末代蜀王朱至澍在张献忠攻破成都时自杀,无寝园,另有十二王及第一任世子朱悦熑使用献王生前营造之寝园。成都明代一共有十三座规格相当的寝园,分布在成都城东北天回山、凤凰山,正东东景山、芳山、正觉山、永秀山、春明山等,东南的金华山、东溪山等低山丘陵地区。
这些寝园地理条件优越,自然风光赏心悦目。蜀王可以派可靠之人代选,也有亲自选的。惠王的寝园在其兄长怀王的北面几里,中间隔了一条东大路,诗作《秋日东郊作》可看作他选址的原因:“郊园雨过初晴霁,闲看松篁孰为栽。正喜良朋携酒至,更宜故友抱琴来。烟收青嶂才方见,菊向秋风独自开。回首夕阳且吟咏,舒怀纵意任徘徊。”
成都东郊成片的松林非常少,当地人视为地理坐标,并用之来命名。惠王寝园在东洪二组廖家湾留下了完整的轮廓,王坟坝曾经是这里的中心。寝园坐落于廖家湾南面向东延伸的地脉尾端,垒起的土丘成为东洪社区的制高点,朝南的王坟坝开阔平坦,有十二处土丘像文臣武将一般向北作朝拜状,是一处风水宝地。当年的惠王寝园按照明朝规制,总面积约50亩。最南边是解马廊,后世子孙前来谒寝园,先在这里下马下轿,端整仪容。从解马廊进入墓区,往北沿一条神道拾阶而上,在寝园前还有一道门。整座寝园气势恢弘,当年在东大路上远远就能望见,但也正因为太过醒目,惠王寝园在明末被张献忠部队捣毁。他们在洗劫财物后,还将地宫门口的圹志当作玉石带走,但拉到东面二里多后又遗弃,留下个“玉石碑”的地名。到了清朝、民国,各路人等都来沾皇家风水,纷纷在王坟周围埋葬先人,遂形成一处比较大的“棺山”,东面坡下的大堰塘也被命名为“棺山堰”。
寝园的规制与祭祀
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在嘉靖皇帝登基之初,奉命回川祭蜀王寝园,并与蜀府结下深厚友谊,造就“川人使川”的佳话。后来他在《长春竞辰稿序》中回忆与成王的交情时,有“慎昔奉朝命祭于寝园,则奉殿下睿教矣”。朝廷派来祭扫的官员,通常祭蜀府的第一任献王,以及现任蜀王的父王。关于祭扫的时间和仪轨,成王朱让栩(1500-1548年)在其《长春竞辰稿》留下一首关于祭其父昭王朱宾瀚(1480-1508年)的诗《东郊谒奠先考寝园有感而作》:“阳春淑气景相催,晓出城闉远界开。草木含光行里见,松楸郁秀望中来。临祠黼黻瞻神几,入殿衣冠对上台。朝罢匆匆应转首,彷徨东顾不胜哀。”
从诗中可知,蜀王谒园的程序很繁琐。位于大面镇白鹤村的昭王寝园不在官道旁边,距蜀王府约40里,来回需要一整天时间。在清明前,一大早就要出成都东城门。临近寝园,先整束服饰和仪容,瞻仰神几上的牌位。从解马廊下车或下轿,毕恭毕敬地步入大殿,按照仪轨虔诚地完成祭扫。因归程在即而不能耽搁太久,刚刚被勾起的孝思之情只能留在归途中不断回顾。
《惠园睿制集》记载了惠王专程谒兄长怀王寝园的情况:“遣祀宗藩谊更专,钦迎祭毕泪潸然。生前未得供甘旨,薨后徒怀隔夜泉。哀思无穷同逝水,恩情罔极等苍天。儿来默默难言处,风木凄凉月满舡(船)。”按照诗文所述,其路线应该是从锦官驿到静居寺,然后绕过凉风顶,到怀园。蜀王祭扫如果时间安排得当,归程就可顺道在东门外的宋公祠(静居寺)或南门外的桂溪寺(成王《诣观桂溪有作》序有“金华山祭扫道便经此”)歇息。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朝廷明文规定藩王不得随意出城后,祭扫成为蜀王郊游和了解民情的少数机会。
地宫的结构
明蜀王寝园的地表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地宫却是现代人能接触到的明代实物。现在开放的有凤凰山世子朱悦熑墓、青龙湖边规模相对比较完整的僖王朱友壎寝园、搬迁到青龙湖畔的昭王墓。地宫中的文物则分散保存于各级博物馆。
地宫长达二三十米,特点是结实的券拱结构,内部梁做成仿木结构。风格大致从第四代蜀和王开始分化,前五座地宫是微缩蜀王府的豪华墓葬;后来的要简朴一些,因为朝廷规定建夫妻合葬墓,蜀府也化繁为简,大大简化了地宫。这实际与蜀地明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反。从明初到明末,蜀地经济恢复发展,蜀府甚至成为“宗藩首富”和“天下首富”,但修寝园却严格遵守朝廷厉行节约的旨意。有时因为蜀王很年轻就过世了,最后一殿还预留了通道,方便将来王妃过世能够葬入寝宫。券拱结构的砖是就近烧的青砖,石料是青城后山的铜质砂岩,大块的原石重达20吨,质密程度远甚于龙泉山的铁质砂岩。大量的武士俑、宫女俑、仪仗俑应该是琉璃场的窑烧制而成,少数精品冥器是向省外名窑定制的。地宫建成后,瓦是琉璃的,石壁上贴金上彩,门上也是油漆描金,在长明灯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体现了蜀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文化。这金碧辉煌的景象,当首批考古工作者下到被水浸泡的地宫时也得所见。
地宫的最后一殿是蜀王的棺椁(夫妻合葬则还有王妃),僖王的棺木留存比较完整,是楠木材质的。木纹呈金丝光泽者,通称金丝楠。金丝楠素有“帝王木”美称,明清两代基本为皇家垄断,朝廷专门设有置办楠木的部门,号称“木政”,因此金丝楠木又有“皇木”之称。明朝金丝楠木专供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皇家帝王龙椅宝座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擅自使用都会因逾越礼制获罪,而平民进供一根金丝楠木即可做官。
蜀府的楠木来源,最近最方便的是龙泉山,其次是蒲江附近。龙泉驿区修建北干道时发掘出一片2000多年前的“秦人墓”群,出土了几吨金丝楠木的棺木,同时很多墓穴还有数量不等的桃核作陪葬品。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推断楠木和桃核都来自龙泉山。龙泉山“楠柏常青,桃花点点”的原始生态在明朝被皇权破坏。修蜀王府“壮丽以示威仪”,使用过程中还有失火重修,以及十三座寝园,都耗费了大量楠木,加之外省的藩王索取,龙泉山的楠树林被蜀府消耗殆尽。现在剩下的唯一一片以楠木为主的原始森林耸立在龙泉山脉最高峰长松山。这片桢楠林得以幸存,是蜀府特意保护的。成都古话有“西眺雪岭、东望长松”,长松山一直是成都东门的地标,蜀献王入川之始就非常重视,给长松寺僧人赐米,到长松山祭盐井,将长松山视为皇家在川西的圣地。蜀王中的和王、定王、怀王与楚山绍琦禅师交情匪浅,出资修建了石经寺,楚山绍琦也为几位蜀王在大慈寺和石经寺办过大法会。从僖王陵地宫最后一室顶上有佛八宝看,有可能受到石经寺祖师楚山绍琦的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白洋)记者昨日从龙泉驿区获悉,“洛带·华侨城第十九届成都客家水龙文化节”在洛带古镇华侨城博客广场盛大开幕,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