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首批502名“成都工匠”出炉 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昨举行

成都商报 2019-05-01 01:55 大字

“成都工匠”奖牌“成都工匠”苏勇、李斌、唐伟、何离、李卫、卢宗友均来自成都公交集团,他们之中有驾驶员,有驾驶技能考评师,还有保修工江鲲 摄潘玉华

走上领奖台,佩戴上金灿灿的奖牌,挥舞手中的鲜花,他们是首批命名的“成都工匠”。

打破年龄、学历、资历和身份的限制,有的是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有的是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他们现在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成都工匠”。

4月30日上午9时,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金牛宾馆大礼堂举行,对成都重点发展的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一线涌现出的502名能工巧匠进行命名表彰。

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区(市)县委组织部、人社局、总工会(办事处)负责人,2019年“成都工匠”和所在企业负责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师生代表等1100余人参加会议。

含金量高 领军人物能工巧匠

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工匠”评选对象既有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也有各行各业推荐的技术精英和身怀绝技、自行申报、通过评审鉴定而来的“民间高手”。

新鲜出炉的502名“成都工匠”,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既有大国工匠、“军工绣娘”潘玉华,大国工匠、雪域高原“爆破王”彭祥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刘时勇;也有“天府工匠”孟德芝,“四川工匠”张安秋、胡明、申少泽、罗卓红,全国技术能手何波、刘尚明、玉海龙;还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波、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张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成凤等一大批来自成都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不拘一格

50后90后齐聚一堂

红星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此次评选出的502名“成都工匠”充分体现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这502人行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他们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3岁,从50后到90后齐聚一堂。

技能水平高,引领作用强。高级技师和高级职称216人,占总人数的43%;技师和中级职称187人,占比37%。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军人112人,占比22%;坚持“师带徒”的387人,占比77%,体现了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一线职工多,企业类型全。普通职工393人,占比78%;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109人,占比22%。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298人,占比59%;民营私营企业176人,占比35%;外资合资企业28人,占比6%。

多重鼓励

奖牌奖金工匠礼遇

在会场上,“成都工匠”佩戴绶带、奖牌,鲜花簇拥,坐在会场的最前方、最中央,享受最高礼遇;在会场外,成都市级相关部门和全市工会组织还在陆续推出暖心的工匠礼遇。

获命名的“成都工匠”不仅可以得到一次性奖励2万元,享受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有关优惠政策,还将陆续收到大病医疗专家服务、机场高铁VIP通道、省内外疗休养、境内外技能提升交流、工匠健康定制保险、国情研修考察、节日走访慰问等礼遇。

参会者说

“成都工匠”黄波:

成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新时代工人共同努力,大浪淘沙,沉者为金,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沉淀下来,坚持不懈地用心做好手中的每件产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最好的时机,此时不奋斗,更待何时!

“成都工匠”江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和团队将坚持创新,研发更前沿的技术,创造更多的高端产品,为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成都市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李数函:

对于“成都工匠”的评选深受鼓舞,将以工匠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朝着“成都工匠”的目标奋进;同时,从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两方面入手,发展“双师型”老师,继续办好大师工作室。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炜:

深受工匠精神的启发,“工”讲技术强度、专业门类,“匠”讲创造,将技术融于工作。一定刻苦努力、勤奋上进,为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尽自己绵薄之力。

建国汽车集团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任川康:

成都注重工匠人才培养、重视工匠人才发展、集聚工匠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备受鼓舞。公司有3名员工命名“成都工匠”,他们将成为工匠工作室的带头人。公司将继续组织一线工人积极参加全市各级技能大赛,以赛代练,加大技术进步奖励力度,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工匠精神

“发明家”周胡彬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周胡彬坚守地铁检修岗位,执着于自主研发。

2010年,地铁1号线开通,他成为了一名售检票系统设备维修工。当时,地铁站一些流水线生产的票务设备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售票机、刷卡机使用频繁、稳定性差、出错率高,乘客不是钱币被卡就是出不了站,他和同事经常为了各个站点的设备检修工作疲于奔波。就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很多问题在最初的设计上就能解决。

那时,他差不多每个星期都会把1号线、2号线所有的站点跑上一遍。回到工作室就开始拆机器,鼓捣电路板,想着如何去改进,在单位没做完就带回家琢磨,经常一忙起来就熬到后半夜。

为了减少自动售票机硬币找零故障,他把容易出错的皮带进行改装,把笨重的金属票箱换成塑料的……2014年,以他的名字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除了降低故障率,每年为企业节省上千万的维修保养费用。

他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代移动售票机,2018年完成了第二代产品的研发,并在成都轨道交通1、2、3、4号线全面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研发第三代产品,已经和省外意向单位签订了供需订单,即将进行量产,这为企业创造产值1000多万。

“军工绣娘”潘玉华

潘玉华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所,她置身国防军工事业,在生产一线专注于无线电焊接。

潘玉华的奶奶是一位绣娘,从小握着她的手穿针引线,为她日后能够干上精密焊接工作打下了底子。长大以后,绣花针变成了烙铁,绷子变成了焊件。她为了能够在方寸之间完成精密的工作,她经常练习夹芝麻。其实,她工作用的焊材比芝麻还小!

通过一天天地练习“手稳”、“眼尖”、“心静”,她达成了心、手、眼高度的配合,并在方寸之间完成精密的工作。她可以在类似一元硬币大小的器材上,手工植柱1144根,并能有效保障铅柱的一致性。通过20多年的钻研,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军工产品特点的“军工绣娘”质量理念与方法,并成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唯一获奖个人。

四川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胥纯:

大力培育“成都工匠” 体现成都主干引领作用

四川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胥纯认为,成都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支撑体系,工作成效突显、独具创新特色。打破年龄、学历、身份等限制,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线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等创新举措,体现出成都作为全省主干城市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评选揭秘

502名成都工匠

如何出炉

今年2月20日,成都市总工会召开了“成都工匠”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暨工作推进会,启动2019年“成都工匠”评选活动。共接收“成都工匠”参评人选945名,通过资格审核731名。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筛选,社会公示,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确定了502名2019年“成都工匠”的最终名单。

评选活动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把评选条件,兼顾基础条件和技能条件,要求候选人德才兼备、优中选优;严格评选程序,设置了三次公示、三道审核;严格客观评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国工匠、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按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划分为11个评审小组,采取“量化打分+定性认可”的方式进行现场考察、分组评审,强化技能实绩导向。

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此次评选过程及结果符合《“成都工匠”评选管理办法》之规定,具有广泛性、公正性、科学性和代表性,评选出的“成都工匠”能够代表成都技能水平、体现成都工匠精神。

专家说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博士李珂、赵明霏答记者问:

“成都工匠”有面子更有里子

问:“成都工匠”评选有什么意义?

答:以“成都工匠”为载体,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增强城市人才竞争力。集聚、培养、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彰显产业工人在创新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畅通“成都工匠”的晋升发展通道,构建层次合理的高技能人才梯队。

问:你们认为评选有什么特点?

答:“成都工匠”的评选着力在“立”和“破”上有所创新。“立”,主要是立足成都产业发展实际,立足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为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破”,即克服既有评优体系中存在的“重精神、轻物质”、“重个人、轻团队”、“重资历、轻创新”、“重配额,轻公平”的制度缺陷。

“成都工匠”的评选既面向基层,又注重高端引领。着重评选职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的先进人物,使评选成为职工发现典型、学习典型的过程;同时评选还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引领带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奖励面子、里子并重,更具含金量和品牌性。采取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让“成都工匠”不仅感到有足够面子,更有“里子”,进而产生可传播的社会获得感。

问:《成都工匠评选与培育研究报告》咋出炉的?

答:从2017年8月开始,我们前后四次赴成都进行调研,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成都工匠评选与培育研究报告》等研究报告,为成都工匠评选培育制度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只有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让一线产业工人感觉更加“有前途”、“有奔头”,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提升。

培育计划

5年培育

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

成都历来不缺“匠人文化”,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进程中,更需要千千万万的“成都工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国际舞台的竞争。

事实上,成都大力培养和造就“成都工匠”,培育工匠精神,并非只用这场评选命名来诠释。去年,成都就已出台了《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对“成都工匠”的培育提出了系统的规划与目标。该意见提出,到2022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创响“成都工匠”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还将潘玉华获得中国质量奖的内容,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红星新闻记者 严丹

新闻推荐

成都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天府绿道: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

绿道+文化绿道+生活绿道+创意详见03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