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 成都高新区成立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

成都晚报 2019-03-21 02:31 大字

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区域创新创业创造动能?20日成都高新区又做了一个全国首创的探索:成立了孵化载体领域国内首个业界共治理事会——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

什么是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

多元参与的公共议事平台

据悉,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成员由区内孵化载体、专业创投机构及行业战略咨询专业机构组成,将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共同负责孵化器行业研究与战略咨询,引导区域内孵化载体特色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实施孵化载体行业治理,参与孵化载体的认定、考核、绩效评价,提升孵化载体行业整体从业水平;组织行业论坛、大赛、国际合作和交流、人才培训、投融资对接等双创生态特色活动,赋能双创主体。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需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共治理事会将成为高新区孵化载体业界的一个多元参与的公共议事平台(社会团体)。”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成立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是通过构建由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界、高校、市场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孵化器行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区域内双创孵化载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赋能双创的主体。

各孵化载体怎么看?

“理事会成立有助于孵化器之间资源共享”

“理事会在业务职能上主要体现在行业的战略研究、战略发展、管理等方面,有利于提升孵化器管理效能。”成都新谷投资集团孵化器总经理邓昆山说,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大生态,业界共治理事会属于为大生态服务的小生态,通过政府、市场的结合,真正把孵化服务做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每个孵化器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理事会成立有助于孵化器之间的交流、资源共享。”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总经理卢宇翔认为,现在的双创环境对孵化器提供的服务、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是场地等基础服务,现在还需要投融资对接、创业辅导、员工招聘等增值服务,理事会的成立有助于孵化器更好地服务创业者和企业,并推动孵化器作为企业本身的发展。

相关链接

产业发展不能纯靠政府主导

每年设50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业界共治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事实上,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去年开始就在尝试“业界共治”的创新,以转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已率先成立了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去年11月,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该区又在对外发布的产业培育新政中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

目前高新区已聚集各类孵化器104家

9203家企业在孵

推动孵化载体发展也是健全双创生态的重要一环。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设面积约44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聚集孵化器(众创空间)10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家;累计认定公共技术平台达92家,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类平台31家、生物医药类平台36家、新经济类平台25家。

2018年,成都高新区各孵化器在孵企业(包括孵化器在内)总数达9203家。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总数达2.9万余家,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520家。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支持各类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去年,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产业培育新政提出,对经认定并加入成都高新区信息化网络孵化平台的孵化载体,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网络孵化运营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方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对上年度每培育一家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载体,分别给予5万元、20万元、100万元补贴;对获得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支持;对经认定的场地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孵化载体(众创空间或创业苗圃、孵化器),给予最高300万元新建补贴。

成都晚报—成都发布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严把质量准入关 成都严查糖酒会参展“假名牌”

第10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3月21日正式开幕,作为其分会场的酒店展已经先期开场。昨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市市场监督...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