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话题 教师阅读的价值审视与路径选择(下)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表达的修炼

成都晚报 2019-02-02 06:24 大字

◎ 毛道生(成都七中副校长)

编者按

“学高为师”历来就是教师推崇和践行的行业理念,而阅读可以说是获得高学问最基础,也是最唾手可得的路径。教师承担着成全和养育生命的责任,当我们明晓和认同“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明白不管是为了个人需要,还是为了职业需要,教师必然肩负着成为并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责任。

此文作为给所有教师的新年礼物,也像文中所希冀的那样:恳请天下所有的教师“为中国未来而读”,垂范学子做阅读推广人;“为美好生活而读”,身体力行做终身阅读者。

阅读习惯的养成

朱熹把读书法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条。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强调读书“观其大略”。苏轼采用“八面受敌”法读书。这些说明阅读需得法,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1、持之以恒

没有人会否定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何?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叶澜、陈玉琨等专家都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自主主动发展之路,阅读也是如此。叶澜教授还指出,教师要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传递”作为教育追求时,教师才有强大的内生力。内动力决定起点,而能否达到理想的终点,还需要自律和勤奋来作保障。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想好”“想学”“想读”的朴素愿望,极少有自甘堕落和混一天算一天的教师,但由于缺乏像柏拉图那样的自律和勤奋,而渐渐地掩埋和消解了最初的那份美好愿望。老师们作为社会人,作为生活人,作为家庭人,面临着社会交往、休闲娱乐、业余爱好、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等外在干扰和诱惑,当他们定力不足和应对乏术时,进修、观摩、阅读、研究和反思等专业发展活动就渐渐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即或是看到,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除了持久而耐心的自律之外,也需要强大而悦纳的他律。成都七中历史组青年教师李睿告诉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他班上汇报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

2、泛在学习

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天地为学校的“泛在学习”已深入人心,“未来已来,泛在已在”已成为共识。现代教师要树立“泛学习”“泛学校”“泛老师”观点,即一切能促进我们进步的行为都是学习,一切能学习的场所都是学校,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都是老师。欧阳修是“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均可读书,毛泽东选择在闹市中读书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郭沫若在轮船上见无书可读就背诵字典,这些都说明“肯读”之人,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的。在互联网时代,读书的形式也在“升级换代”,你可以读纸质书,还可以网络读书,还可以听书。一本电子书在手,如同随身携带了小型图书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有的”,你不必抱怨没有整块的时间让你读书,读书也可化整为零,集腋成裘。当然,对于不想读书的人来说,你给他整天时间,他也未必愿意捧起书本来读。例如,国庆、五一、暑假、寒假等节假日收假之后,老师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哪里去玩了?”很少有人会问:“您读了哪本书?”这也难怪,国人早已习惯于把国庆大假视为旅游休闲的“黄金周”,很少作为阅读学习的“黄金周”。

3、批判阅读

“我思故我在”,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成就自己,而非束缚自己,迷失自己。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阅读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和扬弃精神。例如,我们在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不要简单地因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杜威的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就一味否定和拒斥杜威的教育思想,犯了鲁迅所言的“倒洗脚水连同把婴儿倒掉”的错误。例如,我们在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时,吸收“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同时,也要防止滑向毫不干预和放弃作为的消极教育。同时,阅读不仅仅是汲取“观点”和“结论”,还要看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对自己进行逻辑训练。深度阅读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教师阅读时,要追问:你在拼命吸收知识的时候,是否去体会到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思维方式?思想和思维就是你若干年后丢掉书本后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如果你在学习中没有收获情感、价值、思想和思维,那就意味着你还停留在“技”的层面,还没有进入“道”的层面,今后的学习就难以进入到“庖丁解牛”时游刃有余、合乎桑林之舞的化境。“有思想,会思考”,才能走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陶行知)的泥淖,走进自觉而自由的境界。

4、读用结合

墨子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种,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读书”不如“用书”,这些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探究体悟、内省反思、主动建构等非常重要。陶行知强调“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还强调“接知如接枝”,这意味着读书要从经验出发,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陶行知非常认可燕子矶国民学校校长丁超,是因为“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教师在阅读时,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例如,阅读了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就要主动用多元智能理论去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例如,阅读了马克斯·范梅南的《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你就要学会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提升与儿童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你阅读了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你就要用于教学改进和学法指导,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益。当然,阅读学习不是汲取和模仿,而是改造和创生,作为教师要凝练和沉淀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正如陶行知当初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一样。

阅读表达的修炼

表达仅仅是一个输出过程吗?“输出即输入”,输出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炫耀给别人,而是输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阅读中的输出与输入形成相互激荡的推动作用。输出,不但有凝练和沉淀自己教育思想的作用,还倒逼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和汲取营养。在“输出即输入”思想指导下,我形成了阅读“三部曲”的习惯。第一步:勾画与批注;第二步:反刍与感悟;第三步:分享与交流。

1、坚持即时批注

灵感如同火花会一闪即过,如若不及时记载,就消失湮灭。批注,就是保留灵感火花,就是内化阅读所感,就是创生认知体系。所以,及时批注,不是为了表明你“阅读过”,更重要的是你“思索过”和“对话过”。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时就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圈点,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深度阅读该书,也能感受到他从中的受益。批注式阅读即是研究型阅读,体现了读者阅读时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很多,包括勾划重点、褒贬点评、迁移联想、留存疑问、指导实践、整理思维、补缺遗漏、仿写佳句等等。例如我在阅读题为《清华自主招生复试体测优秀者获5分降分》的报道时,我批注了一段感言:“把体育置于学校教育的什么地位,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品味。不重视体育的学校,绝不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不重视体育的老师,绝不是一位有人味的老师。”

2、整理读书笔记

说到读书笔记,或者说读后感,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对学生的要求,把读后感视为检查督促学生阅读的手段,对老师就不必了,这是一个对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的功能误解。读书笔记,不但是文献整理和记载,便于今后撰写教育论文的文献检索和引用,更重要的是一个“反刍”和“印刻”的过程,让你对阅读的书籍和文章理解和记忆更深。我在阅读方明先生主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形成了近4.8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坚持每书必记、每篇必记,每年写读书笔记约5-10万字,均放在新浪博客上,一则方便自己查阅和保存,二则供教育同仁分享和借鉴。

3、撰写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写作,很多老师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老师说:“写的没有用!”那是思想问题,意义是你赋予的!老师说:“没有时间写!”那是态度问题,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说:“不知写什么!”那是技巧问题,课题是想出来的!老师说:“真的不会写!”那是心理问题,能力是练出来的!教育写作,是一个“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从2013年开始教育写作,由写“千字文”(每篇文章1500字左右)到万字长文,由四处投稿到编辑约稿,由写随笔杂思到写学术论文再到课题研究和个人专著,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专业蜕变。

总之,正如钱理群所言:“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教育,离不开教师阅读。恳请天下所有的教师“为中国未来而读”,垂范学子做阅读推广人;“为美好生活而读”,身体力行做终身阅读者。

新闻推荐

百年蓉城的斑斓图景 读《消失的古城》 ◎刘小兵(书评人)

《消失的古城》王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如今的成都,以国际大都市和休闲城市的形象享誉海内外,“安逸”“巴适”都是人们称...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