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首次“打破家规”,巴中一家人成都过年 家在哪里 人在哪里 年就在哪里

成都商报 2019-01-28 01:55 大字

贴福字 准备过年了奶奶来成都过年印有家人的靠枕锁好老家的门,来成都过年

有家在,就有新年!

每年的春节,都会上演一出春运大戏,列车穿过山川平原、飞机掠过碧空霄汉、摩托车大军跨越千山万水……行人步履匆匆,将祝福装进大袋礼包,搬运到家的地方。回归、团圆,相聚故乡的山川,爆竹声中除去一岁,把酒互诉衷肠之后,是再次出发。

从父辈开始,新年都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落幕。

直到80、90后成为家中的核心力量后,新年的打开方式开始悄然改变。1月28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春运高峰,“反向春运”的特征更加明显,近四年来,铁路方面的高峰反方向客流每年增长9%左右,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来到北、上、广、深等城市过年。 根据一些订票网站发布的消息,在除夕前一周飞往这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四老一小”旅客订单显著增长。

成都,亦不例外。

80、90后的父辈,成了“反向春运”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带着家乡的特产、装上赶制的年货、备好节日的菜谱,坐上了进城的列车。在成都,不少年轻人选择留在这里度过新年,他们的父辈,也趁着春节假期,到子女工作的地方,尝试别样的新年。

曾晓的父母打破了春节回家过年的“家规”,提前弹好棉被,带到了成都;侯云龙扛着50斤白菜,从湖北来到成都,让儿子儿媳吃上一口“乡愁”;李先生腌制好香肠腊肉,带到成都的女儿家中,50多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过新年。

时间让我们成长,时间也改变了熟悉的环境,就在80、90后成长的这些年,新旧方式、新旧观念,不停地替代、流转。高速网络迭代,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对话“天涯若比邻”;交通路网升级,让走亲访友不再朝夕追赶……嘘寒问暖与相聚,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节日,春节所承载的社交功能正在弱化,春节里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家里人,好好吃上一顿饭年夜饭。

对于父母来说,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乡愁。春节团圆,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即日起,红星新闻推出2019新年特别策划,我们愿用一个个温暖的“逆行”故事,为您记录正在发生的改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宦小淮

曾晓家里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这是父亲曾怀金从小就教导三兄妹的,也是曾家每个人年年都要赶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2019年春节,为了照顾来成都看病的奶奶和预产期即将到来的嫂子,曾晓全家决定留在成都过年。这条家规看上去似乎被打破了,但他们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家规

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

1991年,曾晓的父亲曾怀金22岁,年轻的他向往城市,也眷恋故乡,在决定工作地点时,选择了一个离家最近的大城市成都。多年之后,曾晓三兄妹也留在了成都,他们与父亲一样爱故乡,从出生到现在,遵从“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的家规,每一个春节都是从成都回老家巴中兴文团圆的日子。

“我哥长到27岁,27年都是在老家过年的。”曾晓说,以前从成都回到巴中老家大概7个小时,2013年成巴高速通车之后,最多4个小时就能到家。

“每年放寒假我们就会回到巴中老家陪爷爷奶奶。”在曾晓的记忆里,在老家过年,是一段相当传统又年味儿浓厚的日子。临近春节,蕴含喜意的春联和两个大红灯笼就会装点家门口,成为迎接归家之人的排头兵,最晚不过腊月二十九,一家人就会整整齐齐地回到老家楼台村家中。

大年三十一大早,全家人会换上整套新衣裳,开始一天的忙碌,庆贺新一年的到来。中午的团圆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美味的一顿。自家鱼塘里的大鱼、满地散养的土鸡、精心喂养了一年的年猪都将在这天成为烹饪食材,一道道美味菜肴摆满四方桌。

而从大年三十下午开始,“走人户”就被安排上了日程,从堂兄堂弟到表叔表婶,串门走亲为时隔许久未见的亲人们提供了叙旧聊新的机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从七口之家到去年哥哥结婚,年夜饭桌上的筷子在增加,而家人之间的羁绊也愈发深刻。

变化

2019,进城过年

按照不成文的家规,每年春节,曾晓一家都应该回老家过年,但今年却和往常不太一样。

“婆婆(奶奶)身体不好,把她接到成都看病。嫂子怀孕待产,哥哥需要随时看护不能离开,所以今年就在成都过年。”这个提议由曾晓和母亲一起提出,哥哥从中促成,爷爷和父亲则被哥哥一场“男人间的对话”顺利说服,“这是一家人第一次决定留在成都过年。”

曾晓的大哥已经在成都工作定居,去年大年初八,他成为了孙辈中第一个结婚的人,迎娶了一名温婉可爱的成都妹子。浪漫的邂逅故事发生在地铁站,每天下午五点半,作为电气工程师的哥哥都会随着下班的人潮搭上通勤的地铁,而每次过安检时,身为地铁安检员的嫂子都会对他甜美微笑。一来二去,从陌生到熟悉,从路人到爱侣,从擦肩而过到情定终身,一个浪漫爱情故事就此开花结果。

曾晓告诉记者,小侄儿的预产期正好是在过年前后,刚好可以在迎接新年的同时,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全家都很高兴,我们现在已经给小朋友买了全套印有小猪佩奇的衣服和玩具了。”

前不久,敲定在成都过年后,曾晓和哥哥回了趟老家祭拜祖先,从家中拎猪蹄,逮走地鸡,塞满了腊肉香肠,抱了满怀的土鸡蛋返城。妈妈则提前用枸杞党参泡了药酒,准备在过年期间给大家喝。

计划

看看成都,看看变化

记者来到曾晓家中时,她正在陪已经72岁高龄的婆婆聊天,沙发上摆放着两个印有家人照片的抱枕,“那是我哥做的,虽然他是个钢铁直男,但有时也蛮可爱的。”

第一次在成都过年,曾晓显得很兴奋,“日子越来越好了,经济生活也更好了,以前在老家过年确实有一些不方便,毕竟空调和WIFI都没装,大扫除也是个问题。”

她和哥哥计划着要好好利用这次春节,带两位老人逛逛成都的各大景点,看看城市的变化。“我爷爷上一次来成都是2006年,他最爱看电视新闻,关注潮流和时政,但成都的变化都是在电视里看到的,从来没在现实中看到过。”

“带他们去天府广场,是想让他们回忆上次来的情景;去天府新区和高新区,是想带他们看下成都的新发展。”曾晓和哥哥考虑得很周到,“我爷爷也说,今年要见识一下城市风采。”

“以前外面都是平地,楼房都没盖起来,现在都这么高了。”坐在窗边一直含笑不语的曾婆婆突然温言细语地插了句话,指了指窗外。她上一次来成都是3年之前,在她眼中,成都“变化大得很”。

变化确实大得很,成都成了曾家的第二故乡。儿子早已在成都扎根,开了一间修理厂;孙子也已经在这座城市工作定居,踏入婚姻的殿堂,还即将拥有自己的小孩;小孙女和姐姐一样,都考进了成都理工大学,学习城乡规划;而大孙女即将研究生毕业踏入社会,进入崭新的人生阶段……

但有一些东西却是不会变的,比如未成文本的家谱,人人都记得自己的辈分;比如祭祖的烧纸封皮,从爷爷传给孙子,一定会亲自书写;比如从小到大的敬酒,照样要提前一天准备吉祥话,不能是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场面话,必须是回顾一年的真心实意……

还有些不会变的,是身为家人,彼此为对方考虑的温情。曾晓的父母早就想把两位老人接到成都来一起生活,在他们看来,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对下一代的责任就已经完成,现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把两位老人接进城来享清福,得到更好的照顾和陪伴。

但两位老人有自己的想法,“婆婆爷爷为爸爸妈妈考虑,觉得他们压力很大,作为孙辈的90后压力也很大,不想来城市给我们添麻烦,宁愿待在老家自给自足,认为把自己管好,少给我们添乱就行了。”曾晓笑着将其称之为“甜蜜的矛盾”。

为了照顾老人,今年过年曾晓家里专门找人弹了三床新棉絮,用了最好的棉花,足足10斤一床。他们满怀喜悦,弹好棉絮,新年就快来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柳行

新闻推荐

小区里“僵尸车”多 “沃尔沃”也很落寞 物管:清理很棘手 曾遇车主索赔 律师:如果停放时间过长,小区物管理论上 可起诉至法院,要求车主支付相应保管费

金牛区近郊民居小区里,走着走着就会在角落中碰见一辆“僵尸车”,这让小区的住户们很闹心。物管统计过,目前小区内还有二三十...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