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我们为自己打call
汪兰
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参加这场激动人心的“穿越之旅”,可以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看我们的文化稿件,轻松了解4500年来、甚至更辽远的成都故事。
孙琳
我相信一幅获奖图片的背后,折射的是时代的进步与重大的变革,我也很幸运能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一刻。
刘蕊
传播格局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记录人,讲述好“成都故事”、传递好“成都声音”,不仅要求技术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态度上的转变:拥抱变化、勇于挑战,不断开拓新视野。
杜均
我希望我所编辑的成都晚报副刊栏目,能直接反映这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底蕴及品位。
成都晚报记者汪兰
探寻历史 讲述4500年成都故事
2016年,成都博物馆开馆在即,这座位于成都中心的城市博物馆,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成都历史,其中又以从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时期开启的4500年成都文明史最为辉煌灿烂。
又胖又萌的天府广场石犀,眉开眼笑的金堂崖墓说唱俑、吴带当风的赵庭隐墓吹笙女……它们产生于怎样的时代?它们透露了怎样的成都历史?为了准备开馆稿件,我第一次走进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保大楼,开启了对成都4500年文明史的探寻。我没有想到这一次迈步,就跨进一条精彩纷呈的时光长廊,开启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穿越之旅”,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古代成都生活画卷。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成都街巷中还保存着从古蜀时期延续至今的城市肌理;原来汉唐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货品竟是蜀锦;我第一次知道,IFS门前还保存着唐宋里坊制的繁华遗迹;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宫廷音乐是那样富丽堂皇……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龙泉驿区十陵镇发掘出一处北宋砖石墓,墓志铭显示,墓主人就是北宋官员何郯,《宋史·何郯传》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试卷的文言文试题中,记载于史书中的看似遥不可及的历史,竟因考古而变得清晰可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那些从小听到大的似乎渺无踪迹的古蜀传说,也居然在一座座城墙残墩、一块块碎陶断瓦中得到印证。
在采访中,还遇到过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在青白江博物馆,我遇到一位观众,他是农民,曾经在村口发现古碑,并捐献到博物馆,青白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证实了他的壮举。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文物工作者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风餐露宿,保护性发掘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踪;在他们的努力下,商业街船棺遗址、金沙遗址、东华门遗址等35个大遗址得到了重点保护;他们还做展览,做讲座、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促进公众对城市历史的了解和对城市遗迹的保护。
成都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我力图以我的报道,将这些让我激动不已的成都故事讲述给我们的读者;我力图以对一位位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的采访,填补还原4500年成都文明史。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参加这场激动人心的“穿越之旅”,可以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看我们的文化稿件,轻松了解4500年来、甚至更辽远的成都故事。
成都晚报记者孙琳
很幸运能用镜头记录城市文明进步瞬间
以前,我在过马路时都要打出十二分精神,除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外,还要配合着脚上功夫,拿捏着右转车辆的速度,预判后决定是快走还是小跑。除我之外,斑马线上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儿童,孕妇与盲人等相比之下对于他们而言,能否顺利过马路除了要有点“功夫”外,还要加上运气,看能否不碰到性子急的司机。
在2017年全国开始倡导机动车依法礼让斑马线后,成都成为首批推进机动车依法礼让斑马线的城市。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很兴奋,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如何评定礼让二字。6月27日,早早与搭档李晨一同跟随市交警部门来到金牛区金仙桥路附近的十字路口,观察着斑马线上过往的车辆。
等待许久后,一辆出租车驶过,在穿越斑马线时车速虽放慢,却未礼让正在通行的行人。随即执勤交警将车子拦了下来,“礼让行人不是减速”交警耐心地和司机做出解释。司机下车后满脸的不屑,胳膊肘搭在后车厢上,先是大声与交警理论,随即对交警的劝导不理不睬,不停地转头,眼睛向四周张望。司机的这些举动与耐心说教的交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这时我按下快门,用照片记录下因礼让所产生的冲突瞬间。礼让二字看似模糊,但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保护行人的路权和人生安全。现在,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常态,我们过马路时可以安心,车子放慢速度的同时,城市文明向前进了一大步。
很幸运照片获得了“2017年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与201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摄影类)二等奖,我相信一幅获奖图片的背后,折射的是时代的进步与重大的变革,我也很幸运能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一刻。
微成都编辑刘蕊
立足新时代潮头 讲好新成都故事
11月8日,中国第19个记者节来了。有言道: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一年365天,记者始终是一个奔波在新闻现场的形象。而在新老媒体转型的时代环境下,新的角色——新媒体工作者登上舞台,成为新时代的记录者。
今年7月9日晚,一篇名为《成都,一座网红城市的AB面》微信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这篇文章以小短文配以美图的形式,立足于成都“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不同面向,在这座城市的惯性印象之外,又提供了一系列别样的观察角度,引发网友共鸣与分享。文章发出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10万,被数十家新媒体平台转载,并引发其他城市政务新媒体对该条产品的模式复制和再传播。
这是我作为城市政务新媒体编辑工作中,收获的第一篇“爆款”图文。这篇内容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当下的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内容。如何让网友、市民感同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是一个考虑重点。最终,我选择了“短文+美图”的表现形式,更符合新媒体受众“短平快”的阅读习惯;在内容的提炼上,选取代表成都生活美学的典型场景,使用更活泼轻快的文案,将成都近年来的重大发展都融入其中。
其实对于微成都这个政务新媒体平台而言,《成都,一座网红城市的AB面》只是一个小小个案。作为团队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常感受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发展融合之势。除了普通的图文内容,我们还要画动漫、设计海报,又要制作策划H5、拍视频,十八般武艺一样不能落下。微成都自诞生以来,从微信、微博延伸至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衍生平台,持续位居全国各大政务新媒体排行前三,策划推出过全国两会“新时代·新成都答卷”、网安周“红包雨”等多项极具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这与团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磨炼新思维密不可分。
传播格局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记录人,讲述好“成都故事”、传递好“成都声音”,不仅要求技术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态度上的转变:拥抱变化、勇于挑战,不断开拓新视野。
成都晚报编辑杜均
在副刊上深耕天府文化
“有哪些唐诗和成都有关,又有哪些唐代诗人到过成都?”在泡桐树小学西区的一堂课上,我提问,引来小学生们热烈的回答。这是成都晚报举办的“天府文化公益讲堂”系列活动之一。我担任过几次主讲,在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与学生们一起吟唱唐诗,在盐市口街道综合文化站与市民分享唐诗中的成都魅力,在成都晚报会议室与读者分享《全唐诗》中蕴藏着的成都文化密码。
去年初我加入成都晚报文化副刊部,正值晚报改版、副刊重组之际。我负责编辑随笔、诗歌、市井、艺术等版面,致力为市民提供新鲜、优质的文化盛宴,开展系列主题策划,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注重阐发天府文化内涵,开设“地方记忆”“天府杂谭”“文史小品”“诗歌地理”“实力诗人”等栏目。我希望我所编辑的成都晚报副刊栏目,能直接反映这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底蕴及品位。
天府文化既有历史连续传承性,又有时代创新性。去年成都晚报文化副刊部成立“天府文化学习研究小组”,致力挖掘和阐发天府文化内涵。作为小组成员,我积极响应,将负责版面打造成传播天府文化的窗口。去年底,文化副刊部推出《天府成都·破译唐诗密码》系列报道,用大数据形式创新解读“唐诗中的成都”,从唐诗出发追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本源与气质神韵。此即小组学习研究天府文化的阶段性成果。该系列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及成都市“好新闻”一等奖,在今年更是进一步深化、完善为两部书稿,我均为其中主创人员。
我本身热爱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业余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有相关诗、词、赋、散文、论文等作品发表。这两年,我获益良多,能编会写,练就业务多面手。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通过广泛与专家、作家接洽,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又能对个人创作有所裨益。副刊是报纸的方寸之地,但是小舞台上也能唱大戏。
成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晚报积极投入时代强音中。在这种氛围和激情中工作,并能与自己兴趣结合,每每感慨:真是来到了好地方,赶上了好时候。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余如波茅贡在哪里?如果几年前提出这个问题,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不过随着2015年策展人左靖、建筑师陈...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