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怎样在成都 爆发“小宇宙”的?

成都日报 2018-11-06 05:34 大字

讲座现场,6名研究国学及杜诗、担任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习志愿者的青年提问李敬泽,碰撞思想火花。

问杜甫天府之缘:

成都让杜甫爆发“生命力”

“杜甫停留成都并创作了人生中近三分之一的诗歌,这些诗歌在风格上有变化吗?”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习志愿者、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员张月问道。李敬泽点头说:“杜甫在成都时的诗歌风格肯定是有变化的。”他分析,相较于老百姓眼中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和沉郁的诗风,杜甫在成都时期的诗歌则相对“明媚”。比如《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让今人能窥见杜甫面对春雨一种细腻的喜悦之情。这种明媚的诗歌风格,自然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状态有关。

“杜甫一辈子苦,但在成都度过了人生中相对安逸的一段时间,天府之国的这份闲适与安逸,也更加激发了杜甫原本身上就有的对生活强烈的热爱,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李敬泽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痛心疾首地用诗歌捍卫过老百姓的苦难,而他在成都生活时,也一直陪伴着当地老百姓,用诗歌体察自然、感受普通家庭的点点滴滴,也正是这段成都生活的日子,让杜甫“沉重”的性格中增添了一抹多彩的亮色。

论杜甫当下意义:

“不自哀”宽阔胸襟与精神被珍视

来自成都石室中学的教师邓京听完讲座后,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在当下应试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孩子传达一种怎样的杜甫精神?”

李敬泽拿语文课本里入选的杜甫诗之一《登高》举例。这是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格律诗,甚至被不少后人认为是杜甫诗歌中的上乘佳作。从诗歌内容来看,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穿越时空的感慨?“那就是因为杜甫内心的宽阔。”李敬泽强调,精致的对仗、精妙的文学意境,实质是诗人深刻人格的直接反映。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传统秋景的同时,没有局限于“自哀”的小格局,而是借秋景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浸透着“不自哀”宽阔胸襟与精神,是应该传递给孩子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在现场另一位志愿者提问中得到了生发:“外国人竟然也对杜甫感兴趣?”李敬泽坦言他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杜甫的时代精神,能够感动到国人,也能感动其他国家的人,这种人性的宽阔性具有普世价值,能走得很远。

四川日报记者 李婷

新闻推荐

成都:中国开放新门户

成都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图据第一财经周刊编者按11月5日,《第一财经周刊》推出封面报道《成都:中...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