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南路的不解之缘
成都的所有街道中,人民南路的历史最厚重、内涵最丰富。如果要我选一条代表成都的街巷,唯有人民南路最有资格。
旧时人民南路啥模样?我家与人民南路仅一步之遥,1949年,我刚满8岁,依稀记得街面比周边的宽,金河拦腰横穿,河道上砌有三座与街面同高但无栏杆的桥。为什么是三座而不是一座?至今仍是我心中的未解之谜。
日历刚翻到20世纪50年代,市政改造的序幕就迅即拉开。百废待兴的那年月,建设水平尚停留在锄头扁担打天下的“原始时代”,没有碎石机,周围居民便用铁锤一块块的锤!因为是有偿劳动,很多家庭皆全家总动员,一时间,周边街道成了碎石场,演绎了一个“人民街道人民建”的真实场景。不知是人小心大,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总之,我“腾到闹不扯票”,竟也成了这支锤碎石大军的“编外人员”,帮父母挑些易锤的鹅卵石之类。
修路件件都是重体力活,还好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台重型压路机。这个总是吐着粗气的铁家伙,一亮相即成了路上被围观的明星,我和我的小伙伴更是跟着压路机来来回回地撵着看,久久不愿离去。
也许是“入戏太深”,我竟产生了长大也要造压路机的奇想,殊不知,这个对未来职业灵光一闪的“规划”,几乎梦想成真——若干年后,我如愿成了一名工程师。
在自行车被称为“洋马”的年代,汽车更是稀罕。于是我们毫不客气地把宽敞无车的马路视为“大院坝”,女娃儿玩抓(石)子、跳房子、跳绳;男娃儿“逮猫儿”、滚铁环、扯响簧,玩得不亦乐乎,好动的天性充分释放。人民南路不会忘记,曾有一群娃儿,在你温暖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
当新型筑路材料沥青进入成都后,碎石路面改成了沥青路面,雨天泥浆污染鞋的难题迎刃而解,街面也有了现代美感。更巴适的是,金河以南修建了街心花园,人民南路更养眼了。不知何时起,街心花园竟成了好动青少年们跑步的运动场。
我与人民南路上的新华书店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954年,我小学毕业升入中学,逐渐有了看课外书籍的欲望。新华书店开架售书、自由翻阅的方式,成了我“蹭书看”的天堂,时不时地都要去光顾一番,表面装着若无其事,内心却忐忑不安。当然,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钉锤的所谓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但“知识就是力量”已经在脑里生根发芽,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参加工作后很长时期,每月领了工资,我都要到新华书店买一两本参考书,心头方才了然。(徐永忠)
新闻推荐
1985年,我奉命去川师院(今川师大)学习教改半年。由于我与川师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屈守元教授有书信往来,报到后便去拜访他,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