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袜街赫赫有名 它的历史少说也有300年

成都晚报 2018-11-01 02:14 大字

○王大炜

成都市区有两条街,街名首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这就是暑袜街与署前街。

先说署前街。署前街在城区的北部,属青羊区,它东起铁箍井街、西府北街交会处,西止千祥街南口。因为街北有明代藩署而得名,街内有明清两代的成都县衙。县太爷官居七品,比不上声威显赫的二品总督,故有官衙而无街名(比如官大的,有督院街总府街提督街等),这是封建等级观念使然。成都县衙位置原为汉代大文学家扬雄故宅,解放后一度为八一小学。街东与正府街相邻,正府街东口为华阳县衙署,原为五代前蜀王衍飞鸾阁故址,在明代是通判署,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为华阳县衙署。清代有民谚:“正府街,成都府,成都、华阳两衙署;喊冤递状一通鼓。”意思是说相邻两街,三座衙门相近,一处击鼓三处皆能听到。

再说暑袜街,这是个笼统的叫法。具体而言应为南、中、北三大段,即暑袜南街、暑袜中街和暑袜北街,而暑袜北街又分为一二三段。暑袜南街、暑袜中街在城区的东南部,属锦江区,暑袜南街南起上东大街(对青石桥北街),北止青年路、荔枝巷交会口接暑袜中街,暑袜中街北止南沟头巷东口接暑袜北三街。暑袜北三街、北二街、北一街均在城区的东部,也属锦江区。从暑袜北三街到暑袜北一街很长,一直延伸到忠烈祠东街接冻青树街,过去统称暑袜北街,1931年才分为三段。那跨越三个历史时期的大清、中华、人民邮政,百年老字号的成都市邮政局就建在这条暑袜北一街上。十九世纪末,织布机和洋商倾销织布入中国之前,国人的穿着,有钱人穿绫罗绸缎,一般人穿手工织布;脚上呢,有钱人穿毛袜、布袜,无钱人在喜庆日子用裹脚布穿布鞋、草鞋,平时只穿麻鞋、草鞋,不穿袜子。明代,中上层人士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这条街集中了卖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袜。油灯布又名云绸,质地细腻,轻巧凉爽,加工方便,价格适中。川西地区一带天气暖和,夏袜穿着时间较长,因此,街名暑袜。清末,机织洋袜入境,传统衣物大受冲击,这条街的袜铺(大多前店后场,场店不分,店员亦即制袜工)逐渐倒闭。街名曾传为水花街,因与暑袜街读音相近;又传说是靠提督街口的三义庙里有一眼水井,能通大海,井内常冒水花,故又得名水花街。市民中叫水花街的习以为常,叫暑袜街的反而较少,现在耄耋之年的老成都还有不少人依旧把暑袜街叫成水花街。

署前街与暑袜街各在东西,互无内在关联,何以要扯在一起说些闲话?盖因有人常将暑袜街弄成署袜街。2002年5月16日,当时的《成都日报》记者车文斌、摄影陶志民,就是根据本人提供的资料对整个暑袜街上的“署袜街”进行了纠错报道,其标题《路牌错、门牌错、商家跟着错——署袜?暑袜!》 一“署”之错,署错了整个四条街!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暑袜街是条有名的大街,它的历史少说也有300年,清光绪五年和光绪三十年的地图上就分别标有南中北三段暑袜街。有名的暑袜街除了具有历史建筑文物的成都老邮政局外,文化精英荟萃的省文史馆也在这条街上,有名的老字号中药房泰山堂也在此街待过很长一段时间。

新闻推荐

省安全生产巡查组进驻我市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琳黎)记者从市安监局获悉,10月31日,省安委会第六巡查组正式进驻成都市,按照省政府安委会统一安排,将在成都开展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