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成都 以诗为媒,我与成都的灵魂契约

成都商报 2018-10-14 01:55 大字

一座城市因诗歌获得尊重,就我而言,自始至终跟灵魂有关,之间构筑的世界,坦白说来,宛若契约,不是别的,正是诗歌。时间深处的真相,因之并非秘密。

我在成都生活了十八年。按照属地理念,籍归成都,情为成都抒,诗为成都写,其灵其肉,唯成都皆然也,影响终生。四十多年里,我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为她写诗,在其多维时空,念念不忘的是生命的温馨、生存的温暖和生活的温情,这些客观和主观世界的“柔软部分”,是我为她写诗的渊源所在。

并非忽视城市具象的坚硬、生涩和冷漠,那些“尖锐部分”,恰好引起我反向关注,认定那些表象关联,往往将其“柔软部分”隐藏背后,暗藏其中。诗歌的意义在于穿透那些外在飘浮,抵达真实的内涵。

离开成都是我命运的转折。从忘乎所以的穷街娃,到乡村永远的扎根派,骨髓里的血性,根深蒂固烙印“成都”二字,使我纵然从此身在第二故乡,却一直没能隔断我对她的绵绵情思,尘埃落定为文字,即为我对她的诗歌垒筑,积累为自我的永恒,亦即对她灵魂相守的履约。

记忆,是这座城市与我灵魂相连的桥梁。我在记忆的基础之上,写着与她相关的诸多诗篇,情感的最底层,是生生不息的亲情依赖。对亲情的依恋和对故土的怀念是我成都诗魂的沃土,为之,我情不倦。

所谓“繁华不著一字,苦难尽收笔底”,这是诗性本能吧。追遡至少年深巷和成都老街,生活的艰辛铭刻于纸,最在乎里面相依的温情。不平是一种都市疾顽,为之我思绪不已,带着疑虑和困惑,这种略显湿重的“柔软”,对其亮晃“尖硬”进行抗衡。以《寻找一座铜像》打头阵,随之而来诸多诗篇,我为她生冷面着急,感叹。

亲情是我成都诗魂的核心部位。为之,我脑不息,多思,多幻,亦多梦。必须承认童年多么孤独,因而场景格外清晰,历历在目。成都最重要的历程是学生时代。我把它誉为《不朽的月光与篝火》。我很在乎我的梦,在我的写作范畴,梦是诗的副本,是灵魂契约的底片和复印件。《梦见成都诗歌会馆》和《成都诗歌洞穴》,自有纪念意义在焉。

成都的十八年生活是一笔精神财富,于事于物,人性始终高于载体。于诗,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本金,通过作品收成,将它们以利息方式全部还给老家。清苦、欢乐、房舍、街道等等,所有实的虚的经历与见证,莫不如此。

除了九眼桥郊外那片童年寂寞的乐土,江汉路二十七号深巷及周边院坝老街,是我成都诗魂居住和游荡最久也最多的地方。面对成都,忆念、怀想、感慨等等,几十年不息,悉数入诗,归根结蒂,诗乃灵魂契约之唯一凭据。我读诗、写诗、评诗、参加诗歌活动、编印诗歌书刊等等,因而一直离不开诗人。我魂萦《星星》,隔壁还有《青年作家》,从那里带走白航张新泉刘滨他们的编辑品德,融入后来的《芙蓉锦江》诗刊劳务。

来在世上的意识、沉浮人间的思绪、体味生活的百感,以及,对体内身外无尽存在现象的幻念和臆梦,这一切诗之承载体,如散乱故土各处的珍珠,被时间这一金线串联起来,构成我与成都灵魂契约完整项链,戴在我的岁月肖像颈项上,闪闪烁烁,富丽了我的人生依附。

“城市的影响:诗歌构筑的世界与时间深处的真相”,这个议题,我以我与成都灵魂契约的诗歌表述,表明了我的体验,依恋其亲情永恒,为她的生存价值抒情;怀念其乡土意味,为她的生活真切叙事;梦想其温柔长在,为她的生命自在讴歌;这些“柔软部分”,我一直为她有灵感,有意象,有境界,凭着语言的排列和韵味的组合,我心主我手,我手写我诗,沉浮表象之际,已然沉迷时间底部,化自我的一瞬于诗歌的永在灵魂安然的秘密,全在其中……

一言以蔽之曰:我之诗歌,根在冉义,魂在成都。

我已然充分意识到《成都是一首写不完的诗》,多少情幻忆梦,多少繁感叠思,源于成都,归于成都,我与成都的灵魂契约,以诗为媒,定将永往。感谢成都,生我养我,一如初生,浑然至今,坦白之魂,诗光普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成都市作协副主席)

新闻推荐

寻找转型新动力

10月9日,参观者在“双创周”北京会场主题展上体验AR沉浸式全景仿真系统。新华社记者张玉薇如果用一周的时间想象未来,你...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