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蜀道”连接全球 世界学子感受天府魅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成都首档整体落地海外的电视栏目,《西望成都》8月4日推出第176期。1200年前,诗人李白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篇。千年后,蜀道难的历史已经改变,成都用新的方式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暑假,成都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学子。一年一度的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上,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在成都度过了一段怎样的时光呢?
《城事》
“蜀道难”已成历史
历史上的成都平原,是多条蜀道的交会之地。如今,一条全长9826公里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 则贯穿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7月盛夏,一场名为“中国——荷兰投资合作说明会”的活动把“风车之国”荷兰与成都联系在了一起,刮起了一场橙色风暴。董威廉,是荷兰贸易促进会成都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对他来说,正是2016年11月开通的“成都-蒂尔堡-鹿特丹铁路班列”促成了两地的姻缘。从此,成都与欧洲最大港口荷兰鹿特丹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欧洲越来越多国家也通过蓉欧快铁获得了拥抱成都的机会。年复一年在火车头中一路前行的中欧班列驾驶员,见证了成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34岁的80后小伙仲俊斓是蓉欧快铁成都机务段上的一名驾驶员。他不仅驾驶了今年4月首趟从成都直发维也纳的中欧班列,还是2013年从成都出发的第一趟蓉欧快铁的驾驶员。如今蓉欧快铁已织线成网,联接境外16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每天在成都至欧洲间往返的班列不少于3列,构建起了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除了铁路物流,成都对国际航线的打造同样亮眼。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已初步勾画出驮日飞翔的“太阳神鸟”轮廓,预计将在2020年展翅高飞。成都也将成为西部第一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成都的国际航线网络正从“通达”向“通畅”、“连接”向“枢纽”转变。这一转变还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
如今,依托航空港、铁路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上天入地”的交通大布局背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然变成了“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成都作为联通欧亚、通达世界的国际门户枢纽,书写着“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新篇章。
《味道》
友城大学生的成都之夏
一年一度的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隆重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184名教授和600多位学生参加。
19岁的美国(墨西哥裔)姑娘阿苏塞纳就将自己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出国旅行献给了成都。这次来成都,阿苏塞纳和她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友们参加了四川大学开设的国际课程,在成都度过两周时光。活动也为川大的师生们提供了不少互动交流的机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白威廉教授,精通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一次来到成都,他专程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准备了一堂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亚利桑那州的州府菲尼克斯市,早在1987年就与成都正式结为了友好城市。两地在教育、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曾先后6次被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授予“最佳全面合作奖”和“特别教育成就奖”。
此次课程里还特别设计了微视频拍摄环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七位学生被分成了三个微视频拍摄小组,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眼中的成都之美。黄龙溪古镇让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外国小伙伴们大开眼界。在拍摄过程中,小组的阿苏塞纳偶遇了一位俄罗斯姑娘阿纳斯塔西娅,她是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的老师,也是来参加川大国际课程周的。阿纳斯塔西娅有个中文名字叫纳兰,她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进修过汉语,所以中文流利的她当起了阿苏塞纳的“导游”。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家也争先恐后地拿起相机拍摄镜头,记录熊猫的各种萌态。
一年一度的国际课程周,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感受到天府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与对外开放的成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晨报讯(YMG记者纪殿国通讯员世军少珍林蕾)2日晚,“2018文化龙口欢乐行”送文艺下乡公益演出,来到小李家村,为村民送上...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